河北宣化钟鼓楼地段街道空间界面复合化设计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3.1 街道空间界面研究 | 第11-12页 |
1.3.2 建筑复合化设计相关研究 | 第12页 |
1.4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12-14页 |
1.4.1 钟鼓楼地段街道 | 第12-13页 |
1.4.2 空间界面 | 第13-14页 |
1.4.3 复合化 | 第14页 |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4-16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第2章 钟鼓楼地段空间界面复合化研究的基本理论 | 第17-31页 |
2.1 关于钟鼓楼地段的基本介绍 | 第17-21页 |
2.1.1 钟鼓楼 | 第17-18页 |
2.1.2 宣化钟鼓楼地段 | 第18-21页 |
2.2 关于钟鼓楼地段街道空间界面概念及构成要素 | 第21-26页 |
2.2.1 街道界面概念 | 第21-22页 |
2.2.2 街道空间构成要素 | 第22-24页 |
2.2.3 街道的空间界面 | 第24-26页 |
2.3 关于复合化设计 | 第26-27页 |
2.3.1 复合化设计的内涵 | 第26页 |
2.3.2 复合化设计的特性 | 第26-27页 |
2.4 其他相关理论 | 第27-29页 |
2.4.1 人文关怀 | 第27-29页 |
2.4.2 遗产保护 | 第29页 |
2.5 小结 | 第29-31页 |
第3章 历史地段街道空间界面复合化案例分析 | 第31-39页 |
3.1 案例选取依据 | 第31-32页 |
3.2 实地调研案例 | 第32-38页 |
3.2.1 北京前门大街——中式传统变异再生 | 第32-34页 |
3.2.2 天津鼓楼街区——中式传统复古模仿 | 第34-35页 |
3.2.3 上海新天地——西式变异再生 | 第35-37页 |
3.2.4 天津新意街——西式复古模仿 | 第37-38页 |
3.3 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街道空间与各界面的复合化方法分析 | 第39-48页 |
4.1 底界面与空间的复合化方法 | 第39-42页 |
4.1.1 空间的渗透性 | 第39-40页 |
4.1.2 空间的过渡性 | 第40-41页 |
4.1.3 空间的叙事性 | 第41-42页 |
4.2 侧界面与空间的复合化方法 | 第42-46页 |
4.2.1 空间的层次性 | 第42-43页 |
4.2.2 空间的连续性 | 第43-46页 |
4.3 顶界面与空间的复合化方法 | 第46-47页 |
4.3.1 空间的差异性和统一性 | 第46页 |
4.3.2 空间的控制性 | 第46-47页 |
4.4 端界面与空间的复合化方法 | 第47页 |
4.5 小结 | 第47-48页 |
第5章 钟鼓楼地段街道空间界面的复合化设计 | 第48-64页 |
5.1 河北宣化钟鼓楼地段现状 | 第48-53页 |
5.1.1 界面现状 | 第48-50页 |
5.1.2 空间现状 | 第50-51页 |
5.1.3 社会人文现状 | 第51-52页 |
5.1.4 遗产保护现状 | 第52-53页 |
5.2 钟鼓楼地段街道空间与单一界面的复合化设计 | 第53-60页 |
5.2.1 底界面与空间的复合化 | 第53-56页 |
5.2.2 侧界面与空间的复合化 | 第56-59页 |
5.2.3 顶界面与空间的复合化 | 第59-60页 |
5.2.4 端界面与空间的复合化 | 第60页 |
5.3 钟鼓楼地段街道空间与整体界面的复合化设计 | 第60-63页 |
5.3.1 界面与运动空间的复合化 | 第60-61页 |
5.3.2 界面与停驻空间的复合化 | 第61页 |
5.3.3 界面与单元空间的复合化 | 第61-62页 |
5.3.4 界面与整体空间的复合化 | 第62-63页 |
5.4 小结 | 第63-64页 |
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附录 | 第67-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成果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