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制药化学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制药工艺论文

利福霉素S的非均相氧化制备过程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前言第11-12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2-28页
    1.1 利福霉素类抗生素概述第12-14页
        1.1.1 发展概况第12页
        1.1.2 利福霉素的分类及转化第12-14页
    1.2 利福霉素S的制备第14-18页
        1.2.1 利福霉紊O制备利福霉素S第15页
        1.2.2 利福霉素B制备利福霉素S第15-17页
        1.2.3 利福霉素SV制备利福霉素S第17-18页
    1.3 液-液非均相体系第18-22页
        1.3.1 液-液非均相体系的优点及应用第18-19页
        1.3.2 液-液非均相反应体系研究第19-22页
    1.4 微管式反应器第22-25页
        1.4.1 微管式反应器的特点第22-24页
        1.4.2 微管式反应器在液-液非均相反应中的应用第24-25页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第25-28页
        1.5.1 研究内容第25-27页
        1.5.2 研究的创新点第27-28页
第2章 实验仪器与分析方法第28-33页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28-29页
        2.1.1 实验试剂第28页
        2.1.2 实验仪器第28-29页
    2.2 实验分析方法第29-33页
        2.2.1 利福霉素SV及S的检测方法第29-31页
        2.2.2 NaClO浓度的测定第31-33页
第3章 利福霉素S的非均相氧化体系的确立第33-49页
    3.1 引言第33-34页
    3.2 实验部分第34-35页
        3.2.1 实验装置第34-35页
        3.2.2 实验步骤第35页
    3.3 非均相氧化体系的确立第35-36页
    3.4 非均相体系氧化剂的选择第36-47页
        3.4.1 H_2O_2为氧化剂制备S第36-39页
        3.4.2 NaNO_2为氧化剂制备S第39-41页
        3.4.3 CH_3COOOH为氧化剂制备S第41-43页
        3.4.4 NaClO为氧化剂制备S第43-45页
        3.4.5 不同氧化剂氧化效果的比较第45-47页
    3.5 本章小结第47-49页
第4章 非均相传质-反应过程研究第49-65页
    4.1 引言第49页
    4.2 实验部分第49-51页
        4.2.1 实验装置第49-50页
        4.2.2 实验步骤第50-51页
    4.3 传质过程研究第51-55页
        4.3.1 SV在水相中的平衡溶解度第52页
        4.3.2 传质系数的测定第52-55页
        4.3.3 扩散系数的估算第55页
    4.4 反应动力学研究第55-59页
        4.4.1 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第56-58页
        4.4.2 反应表观活化能的确定第58-59页
    4.5 反应区域的确定及宏观反应速率模型的建立第59-63页
        4.5.1 反应区域的确定第59-61页
        4.5.2 反应速率模型的建立第61-63页
    4.6 本章小结第63-65页
第5章 NaClO非均相氧化利福霉素SV制利福霉素S新工艺第65-77页
    5.1 引言第65页
    5.2 实验部分第65-66页
        5.2.1 实验装置第65-66页
        5.2.2 实验步骤第66页
    5.3 半间歇工艺研究第66-71页
        5.3.1 半间歇工艺条件优化第66-69页
        5.3.2 非均相氧化制备工艺与传统均相氧化制备工艺的比较第69-71页
    5.4 微管式连续反应工艺的初步探索第71-76页
        5.4.1 微管式连续工艺条件优化第71-75页
        5.4.2 半间歇工艺与微管式连续工艺的比较第75-76页
    5.5 本章小结第76-77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77-79页
    6.1 结论第77-78页
    6.2 展望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84页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第84-85页
致谢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喜树碱衍生物的抗肿瘤定量构效关系研究
下一篇:合成气制乙醇铜基催化剂的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