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前言 | 第14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4-28页 |
1.1 教师人文关怀相关研究现状 | 第15-24页 |
1.1.1 教师人文关怀发展现状 | 第15-17页 |
1.1.2 人文关怀评测工具 | 第17-23页 |
1.1.3 教师人文关怀的干预研究 | 第23-24页 |
1.1.4 小结 | 第24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4-25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2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1.3 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25-27页 |
1.3.1 操作性定义 | 第25页 |
1.3.2 理论框架 | 第25-27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2 护理教师人文关怀能力的现状调查研究 | 第28-44页 |
2.1 研究目的 | 第28页 |
2.2 研究对象 | 第28-29页 |
2.2.1 抽样方法 | 第28页 |
2.2.2 样本及来源 | 第28页 |
2.2.3 样本量计算 | 第28-29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2.3.1 研究工具 | 第29-30页 |
2.3.2 资料收集 | 第30页 |
2.3.3 统计分析 | 第30页 |
2.4 质量控制 | 第30-31页 |
2.5 伦理原则 | 第31页 |
2.6 结果 | 第31-41页 |
2.6.1 护理教师关怀能力情况 | 第31-36页 |
2.6.2 护理教师护理人文关怀教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情况 | 第36-40页 |
2.6.3 护理教师关怀能力与护理人文关怀教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相关性分析 | 第40-41页 |
2.7 讨论 | 第41-44页 |
2.7.1 高职院校护理教师关怀能力整体情况 | 第41-42页 |
2.7.2 护理教师对人文关怀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情况 | 第42-44页 |
3 护理教师人文关怀能力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 | 第44-60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44页 |
3.2 研究对象 | 第44页 |
3.3 研究过程及方法 | 第44-45页 |
3.3.1 研究过程 | 第44-45页 |
3.3.2 研究方法 | 第45页 |
3.4 质量控制 | 第45页 |
3.5 伦理原则 | 第45页 |
3.6 结果 | 第45-55页 |
3.6.1 认知人文关怀内涵 | 第47-48页 |
3.6.2 体验人文关怀的制约因素 | 第48-52页 |
3.6.3 期待人文关怀能力的提升 | 第52-55页 |
3.7 讨论 | 第55-60页 |
3.7.1 护理教师对人文关怀内涵的认知不足 | 第55页 |
3.7.2 同事的帮助可以促进教师关怀意识和关怀行为的产生 | 第55-56页 |
3.7.3 良好的师生沟通是提高护理教师人文关怀的重要推动力 | 第56页 |
3.7.4 参加培训是提高教师人文关怀能力的有效途径 | 第56页 |
3.7.5 进一步提高人文关怀的对策 | 第56-58页 |
3.7.6 护理教师人文关怀能力影响因素的框架雏形 | 第58-60页 |
4 高职院校护理教师人文关怀能力培训大纲的构建 | 第60-69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60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60-61页 |
4.2.1 专家小组会议步骤 | 第60页 |
4.2.2 专家小组会议的筹备 | 第60页 |
4.2.3 专家的选择 | 第60-61页 |
4.2.4 资料收集方法 | 第61页 |
4.3 质量控制 | 第61页 |
4.4 伦理原则 | 第61页 |
4.5 结果 | 第61-67页 |
4.5.1 专家基本信息分析 | 第62页 |
4.5.2 专家小组会议结果分析 | 第62-65页 |
4.5.3 专家意见分析 | 第65-67页 |
4.5.4 结果小结 | 第67页 |
4.6 讨论 | 第67-69页 |
4.6.1 高职院校护理教师人文关怀能力培训大纲的科学性分析 | 第67页 |
4.6.2 高职院校护理教师人文关怀能力培训大纲的实用性分析 | 第67-68页 |
4.6.3 高职院校护理教师人文关怀能力培训大纲的前瞻性分析 | 第68-69页 |
5 结论 | 第69页 |
6 创新性、局限性及展望 | 第69-71页 |
6.1 创新性 | 第69页 |
6.2 局限及展望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综述 | 第75-81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1页 |
附录 | 第81-100页 |
个人简历 | 第100-101页 |
致谢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