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工作论文

农村基层治理中的人居环境治理研究--以渑池县为例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一、绪论第12-21页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第12-14页
        1、选题背景第12-13页
        2、研究意义第13-14页
    (二)相关文献综述第14-17页
        1、国内研究综述第14-16页
        2、国外研究综述第16-17页
    (三)理论工具和研究方法第17-20页
        1、理论工具第17-19页
        2、研究方法第19-20页
    (四)研究的思路第20页
    (五)创新点与不足第20-21页
二、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理论分析第21-29页
    (一)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内涵第21-22页
    (二)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内容第22-26页
        1、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主体及职责第22-23页
        2、政府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中的作用第23-26页
    (三)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意义第26-29页
        1、缩小城乡人居环境差距第26-27页
        2、激发农村生产活力,增加农民收入第27页
        3、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第27-29页
三、渑池县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现状分析第29-35页
    (一)渑池县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主要做法第29-33页
        1、提升空间,加快治理“双违”与“一户多宅”第29-30页
        2、整合资源,推行城乡环卫一体市场化管理第30-31页
        3、扩大试点,积极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和厕所革命第31页
        4、推广技术,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第31-32页
        5、建立机制,加强农村长效保洁运行管理第32-33页
    (二)渑池县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成效第33-35页
        1、提升村庄的整体风貌第33页
        2、调动村级组织开展人居环境治理的积极性第33-34页
        3、推动美丽乡村示范县的建设进程第34-35页
四、渑池县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第35-42页
    (一)渑池县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第35-39页
        1、农民参与不积极,环保意识淡薄第35-36页
        2、治理理念不科学,注重面子工程第36-37页
        3、治理工作不均衡,地区间差异大第37-38页
        4、后期管护不到位,监管制度缺失第38-39页
    (二)渑池县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39-42页
        1、农村常住人口减少,缺少主体支持第39页
        2、农民收入结构单一,缺乏资金支持第39页
        3、农村全面规划不足,设施布局混乱第39-40页
        4、相关法律约束缺失,主体责任不明第40页
        5、地方传统文化弱化,管理约束欠缺第40-41页
        6、环境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健全,专项整治资金投入不足第41-42页
五、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经验总结第42-47页
    (一)我国其他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概述第42-45页
        1、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第42页
        2、甘南藏族自治州:网络化管理体系第42-43页
        3、福建省漳州市龙文区洛滨村:内外兼备第43-44页
        4、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五通三改三建第44-45页
    (二)我国各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经验总结第45-47页
        1、坚持政府领导第45页
        2、独具地方特色第45-46页
        3、尊重村民主体地位第46页
        4、保护环境与地区经济发展相结合第46-47页
六、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路径选择第47-55页
    (一)发挥主体作用,提高农民环保意识第47-49页
        1、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建立激励引导机制第47-48页
        2、做好村庄科学规划,鼓励村民参与管理第48页
        3、提高村民自身素质,营造科学文明乡风第48-49页
    (二)发展生态农业,激发农村治理活力第49-51页
        1、发展农村经济,延伸农业产业链条第49-50页
        2、依托传统文化,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第50页
        3、强化企业责任,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第50-51页
    (三)坚持因地制宜,补齐农村治理短板第51-53页
        1、强化政治引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第51页
        2、抓住地方特点,树立正确发展理念第51-52页
        3、优化治理思路,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第52-53页
    (四)建立科学机制,实现农村有效治理第53-55页
        1、规划资金投入机制,为治理提供物质支撑第53页
        2、健全责任管理机制,为治理提供制度保障第53页
        3、完善人才引进机制,为治理提供智力支持第53-55页
结语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60页
个人简历、科研成果和获奖情况第60-61页
致谢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比能量锂离子电池设计与工艺优化
下一篇:乡村振兴背景下徽州传统村落保护研究--以潜口镇唐模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