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2.1 软弱破碎巷道变形破坏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2 软弱破碎巷道支护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工程概况 | 第16-28页 |
2.1 煤矿概述 | 第16-17页 |
2.2 矿区水文地质 | 第17-23页 |
2.2.1 煤层与地质特征分析 | 第17-19页 |
2.2.2 矿区地质构造 | 第19-21页 |
2.2.3 矿区水文地质 | 第21-22页 |
2.2.4 气象特征 | 第22-23页 |
2.3 地下矿山巷道围岩结构 | 第23页 |
2.4 地下矿山巷道围岩质量 | 第23-27页 |
2.4.1 围岩物理力学指标 | 第23-24页 |
2.4.2 围岩质量分级 | 第24-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采动影响下软弱破碎巷道围岩变形理论分析及现场监测 | 第28-43页 |
3.1 采动影响下软弱破碎巷道围岩变形破坏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第28-32页 |
3.1.1 软弱破碎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的地质因素分析 | 第28-31页 |
3.1.2 软弱破碎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的技术因素分析 | 第31-32页 |
3.2 采动影响下软弱破碎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特征 | 第32-33页 |
3.3 采动影响下软弱破碎巷道围岩失稳理论分析 | 第33-37页 |
3.3.1 线性软化条件下的挤压性围岩失稳力学状态分析 | 第33-36页 |
3.3.2 挤压性围岩流变性分析 | 第36-37页 |
3.4 西翼轨道大巷变形规律 | 第37-42页 |
3.4.1 巷道变形监测 | 第37-41页 |
3.4.2 变形规律 | 第41-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基于DDARF方法的软弱破碎巷道变性规律分析 | 第43-53页 |
4.1 软弱破碎巷道围岩变形破坏规律的DDARF分析 | 第43-45页 |
4.1.1 DDARF程序的介绍 | 第43-45页 |
4.2 计算模型的建立模型 | 第45-49页 |
4.2.1 DDARF前处理 | 第45-46页 |
4.2.2 结构面节理精细化描述 | 第46-47页 |
4.2.3 模型建立 | 第47-49页 |
4.3 软弱破碎巷道变性规律数值模拟 | 第49-52页 |
4.3.1 不同支护形式情况下软弱破碎巷道变形对比 | 第49-50页 |
4.3.2 不同煤层与巷道间距下软弱破碎巷道变形对比 | 第50-51页 |
4.3.3 注浆前后软弱破碎巷道变形对比 | 第51-5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软弱破碎巷道支护方案及锚杆支护参数优化设计 | 第53-67页 |
5.1 矿山现有软弱破碎巷道支护情况 | 第53-58页 |
5.1.1 支护设计 | 第53-56页 |
5.1.2 现有支护方案分析 | 第56-57页 |
5.1.3 巷道围岩支护效果评价 | 第57-58页 |
5.2 软弱破碎巷道联合支护方案锚杆支护参数优化设计 | 第58-61页 |
5.2.1 不同锚杆长度对巷道围岩支护效果的影响 | 第58-59页 |
5.2.2 不同锚杆间排距对巷道围岩支护效果的影响 | 第59-60页 |
5.2.3 不同锚杆预紧力对巷道围岩支护效果影响 | 第60-61页 |
5.3 现场监测方案和监测结果 | 第61-66页 |
5.3.1 现场监测方案 | 第61-62页 |
5.3.2 监测结果 | 第62-64页 |
5.3.3 检测结果分析 | 第64-6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第67-70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67-68页 |
6.2 不足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附录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