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2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4-19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19-20页 |
1.5 基本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毛泽东反投降斗争的理论溯源 | 第22-37页 |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反投降斗争理论 | 第22-32页 |
2.1.1 马克思、恩格斯反对民族投降主义的理论 | 第22-26页 |
2.1.2 列宁、斯大林反对民族投降主义的理论 | 第26-32页 |
2.2 中华民族历史上关于民族气节的优秀传统文化 | 第32-37页 |
2.2.1 威武不屈 | 第33-34页 |
2.2.2 反抗侵略 | 第34页 |
2.2.3 和合统一 | 第34-35页 |
2.2.4 忧国忧民 | 第35-37页 |
第三章 毛泽东反投降斗争的缘起 | 第37-60页 |
3.1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与诱降 | 第37-49页 |
3.2 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的绥靖与劝降 | 第49-52页 |
3.3 中国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妥协与投降 | 第52-60页 |
第四章 毛泽东反投降斗争的理论维度与内涵 | 第60-112页 |
4.1 夯稳基石:高举团结、抗战、进步旗帜最大限度地孤立投降派 | 第60-80页 |
4.1.1 高举团结旗帜,巩固扩大抗战阵营 | 第61-70页 |
4.1.2 高举抗战旗帜,反对中途妥协投降 | 第70-76页 |
4.1.3 高举进步旗帜,勇当民族中流砥柱 | 第76-80页 |
4.2 强化保障:以军事与法制手段保障反投降斗争顺利开展 | 第80-87页 |
4.2.1 加强惩治汉奸的法制建设 | 第80-84页 |
4.2.2 加强军事打击震慑投降分子 | 第84-87页 |
4.3 整党建党: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确保反投降斗争领导权 | 第87-95页 |
4.3.1 巩固党的团结与统一对于反投降斗争的重要性 | 第87-88页 |
4.3.2 开展党内两条战线斗争是反民族投降主义的重要前提 | 第88-93页 |
4.3.3 巩固党组织是取得反投降斗争胜利的决定因素 | 第93-95页 |
4.4 构建心防:加强文化建设占领道德制高点保持对投降派精神打击 | 第95-103页 |
4.4.1 加强党的宣传媒体建设揭露汪精卫集团的卖国投降的活动 | 第95-97页 |
4.4.2 驳斥汪精卫的汉奸理论 | 第97-101页 |
4.4.3 加强抗战文艺建设铸就民族精神 | 第101-102页 |
4.4.4 反对日汪的奴化教育 | 第102-103页 |
4.5 争取外援:发挥国际正义力量的作用进行反投降斗争 | 第103-106页 |
4.5.1 阐明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外交路线 | 第104-105页 |
4.5.2 与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和共产国际紧密配合开展反投降斗争 | 第105页 |
4.5.3 争取英美等反法西斯国家援助开展反投降斗争 | 第105-106页 |
4.5.4 联合其他国家人民革命力量开展反投降斗争 | 第106页 |
4.6 组织群众:反投降斗争的根本方法 | 第106-112页 |
4.6.1 群众是取得反投降斗争胜利的决定力量 | 第106-108页 |
4.6.2 反投降与维护群众利益紧密集合 | 第108页 |
4.6.3 在反投降斗争中注重改进群众工作方法 | 第108-112页 |
第五章 毛泽东反投降斗争的实践与成效 | 第112-245页 |
5.1 毛泽东反投降斗争的初起阶段(1935. 1——汪精卫出逃) | 第112-122页 |
5.1.1 对反投降斗争的基本认识 | 第112-115页 |
5.1.2 反投降斗争的初步尝试 | 第115-122页 |
5.2 毛泽东反投降斗争的高峰阶段(汪精卫出逃——汪伪政府成立) | 第122-189页 |
5.2.1 毛泽东对时局的研判与反投降斗争部署 | 第123-125页 |
5.2.2 驳斥汪精卫的投降主义言论 | 第125-136页 |
5.2.3 开展反投降的军事斗争 | 第136-141页 |
5.2.4 开展反投降的宣传和文化斗争 | 第141-149页 |
5.2.5 开展反投降的外交斗争 | 第149-156页 |
5.2.6 开展反投降的群众运动 | 第156-167页 |
5.2.7 开展国民参政会内的反投降斗争 | 第167-173页 |
5.2.8 开展反投降暗流的斗争 | 第173-189页 |
5.3 毛泽东反投降斗争的后续发展阶段(汪伪政府成立——抗战胜利) | 第189-245页 |
5.3.1 强化反投降的宣传和文化斗争 | 第189-201页 |
5.3.2 强化伪军和伪组织工作 | 第201-214页 |
5.3.3 继续开展外交反投降斗争 | 第214-220页 |
5.3.4 强化反投降暗流的斗争 | 第220-238页 |
5.3.5 抗战胜利后对汉奸的揭发、逮捕与审判 | 第238-245页 |
第六章 毛泽东反投降斗争理论与实践的鲜明特色 | 第245-271页 |
6.1 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 | 第245-251页 |
6.1.1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抗战反投降斗争实际相结合 | 第245-247页 |
6.1.2 对中华民族固有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 第247-249页 |
6.1.3 注重对反投降主义传统性的扬弃 | 第249-251页 |
6.2 依靠群众:彰显人民性 | 第251-258页 |
6.2.1 汪精卫因充当日寇傀儡得不到群众 | 第251-253页 |
6.2.2 蒋介石因独裁专制限制群众运动 | 第253-255页 |
6.2.3 毛泽东因坚决抗日反投降能够彻底发动群众 | 第255-258页 |
6.3 宏大视野:兼具国际性和民族性 | 第258-263页 |
6.3.1 驾驭反投降斗争各种力量的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统一 | 第259-260页 |
6.3.2 指导思想的国际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 第260-261页 |
6.3.3 审判投降分子方法的国际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 第261-263页 |
6.4 云谲波诡:凸显复杂性 | 第263-265页 |
6.4.1 国际形势的变换扑朔迷离 | 第263-264页 |
6.4.2 反投降的对象浑成难辨 | 第264页 |
6.4.3 各种矛盾纠缠交织 | 第264-265页 |
6.5 惟精惟一:彰显完美性 | 第265-271页 |
6.5.1 与近代中国几次反投降斗争相比,彰显完美性 | 第265-269页 |
6.5.2 与国民党反投降斗争相比,彰显完美性 | 第269-271页 |
第七章 毛泽东反投降斗争理论与实践的重大价值” | 第271-295页 |
7.1. 毛泽东反投降斗争理论与实践的的历史价值 | 第271-276页 |
7.1.1 确保抗战坚持到底并取得最后胜利 | 第271页 |
7.1.2 完美演绎了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 第271-274页 |
7.1.3 为后来的抗美援朝、抗美援越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 第274-276页 |
7.2 毛泽东反投降斗争理论与实践的精神文化价值 | 第276-286页 |
7.2.1 铸就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抗战精神 | 第276页 |
7.2.2 为探询中华民族反侵略史上的精神沉沦和人格沉沦提供了一把钥匙 | 第276-286页 |
7.3 毛泽东反投降斗争理论与实践的当代价值 | 第286-295页 |
7.3.1 为应对美、日等对中华民族的现实威胁和侵略提供了精神支撑 | 第286-289页 |
7.3.2 绝不屈服地创造了反击美国贸易战的经典范例 | 第289-291页 |
7.3.3 为打击各种民族分离主义的卖国行径提供了理论武器 | 第291-295页 |
结语 | 第295-297页 |
参考文献 | 第297-303页 |
致谢 | 第303-304页 |
附录A | 第3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