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0-12页 | 
| Abstract | 第12-14页 | 
| 英文缩写表 | 第15-17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7-23页 | 
| 1.1 刚地弓形虫及其危害 | 第17页 | 
| 1.2 弓形虫病防治现状 | 第17-19页 | 
| 1.3 中草药抗弓形虫感染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1-23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3-37页 | 
| 2.1 材料 | 第23-25页 | 
| 2.1.1 中草药 | 第23页 | 
| 2.1.2 虫株、细胞系和实验动物 | 第23页 | 
| 2.1.3 主要仪器 | 第23-24页 | 
| 2.1.4 主要试剂 | 第24页 | 
| 2.1.5 溶液配制 | 第24-25页 | 
| 2.2 方法 | 第25-37页 | 
| 2.2.1 中草药水煎剂的制备 | 第25页 | 
| 2.2.2 测定吸光值 | 第25页 | 
| 2.2.3 水煎剂干重 | 第25-26页 | 
| 2.2.4 弓形虫定量检测系统的建立 | 第26-28页 | 
| 2.2.5 水煎剂毒性检测 | 第28-29页 | 
| 2.2.6 水煎剂组分对ACT1 定量系统的影响 | 第29页 | 
| 2.2.7 弓形虫单孔感染量的确定 | 第29页 | 
| 2.2.8 水煎剂抗感染效果预分析 | 第29-30页 | 
| 2.2.9 水煎剂体外抗弓形虫感染作用 | 第30-32页 | 
| 2.2.10 有效水煎剂不同比例组合对体外弓形虫感染的影响 | 第32页 | 
| 2.2.11 半数有效浓度(EC_(50)) | 第32-33页 | 
| 2.2.12 体内弓形虫感染的药物预防 | 第33-36页 | 
| 2.2.13 体内弓形虫感染的药物治疗 | 第36页 | 
| 2.2.14 统计学分析 | 第36-37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7-73页 | 
| 3.1 购得中草药均为真品 | 第37-38页 | 
| 3.2 水煎剂的定性分析 | 第38-39页 | 
| 3.2.1 吸光值 | 第38页 | 
| 3.2.2 干重 | 第38-39页 | 
| 3.3 弓形虫定量检测系统的建立 | 第39-43页 | 
| 3.3.1 PCR鉴定待检样品 | 第39-40页 | 
| 3.3.2 优化退火温度 | 第40-41页 | 
| 3.3.3 Real-time PCR内参引物的筛选 | 第41-43页 | 
| 3.4 水煎剂细胞毒性检测 | 第43-44页 | 
| 3.5 水煎剂组分对弓形虫ACT1 定量分析系统无影响 | 第44-45页 | 
| 3.6 弓形虫单孔适合感染量 | 第45-47页 | 
| 3.6.1 拟合曲线 | 第45页 | 
| 3.6.2 单孔适合感染数 | 第45-47页 | 
| 3.7 药物效果预分析 | 第47-49页 | 
| 3.8 水煎剂对体外抗弓形虫感染的影响 | 第49-59页 | 
| 3.8.1 PCR扩增刚地弓形虫ACT1 基因 | 第49-51页 | 
| 3.8.2 PCR扩增宿主细胞Fibrillarin基因 | 第51-54页 | 
| 3.8.3 Real-time PCR定量分析 | 第54-59页 | 
| 3.9 不同组合比例对水煎剂间协同作用有影响 | 第59-61页 | 
| 3.9.1 PCR扩增弓形虫ACT1 基因 | 第59-60页 | 
| 3.9.2 PCR鉴定宿主Vero细胞生长情况 | 第60页 | 
| 3.9.3 Real-time PCR定量分析 | 第60-61页 | 
| 3.10 半数有效浓度 | 第61-63页 | 
| 3.10.1 已建系统适合定量弓形虫C7 虫株 | 第61-62页 | 
| 3.10.2 测定EC_(50)值 | 第62-63页 | 
| 3.11 药物预防弓形虫感染 | 第63-68页 | 
| 3.11.1 测量体重 | 第63-64页 | 
| 3.11.2 脾淋巴细胞变化情况 | 第64-65页 | 
| 3.11.3 存活时间 | 第65-67页 | 
| 3.11.4 脑包囊计数 | 第67-68页 | 
| 3.12 药物治疗弓形虫感染 | 第68-73页 | 
| 3.12.1 测量体重 | 第68-70页 | 
| 3.12.2 存活时间 | 第70-72页 | 
| 3.12.3 脑包囊计数 | 第72-73页 | 
| 4 讨论 | 第73-79页 | 
| 5 结论 | 第79-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90页 | 
| 致谢 | 第90-91页 | 
| 附录 | 第91-95页 | 
| 附录A 引物序列 | 第91-92页 | 
| 附录B 刚地弓形虫MIC6 基因DNA序列 | 第92-93页 | 
| 附录C 刚地弓形虫ACT1 基因m RNA序列 | 第93-94页 | 
| 附录D 黑脸猴Fibrillarin基因m RNA序列 | 第94-95页 | 
| 个人简历 | 第95-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