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密砂岩压裂裂缝长期导流能力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1 致密砂岩气藏压裂改造研究现状 | 第9页 |
1.2.2 长期导流能力实验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3 导流能力评价模型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2页 |
1.5 完成工作及取得成果 | 第12-14页 |
第2章 致密砂岩裂缝长期导流能力实验研究 | 第14-36页 |
2.1 长期导流能力实验准备 | 第14-18页 |
2.1.1 实验系统介绍 | 第14-15页 |
2.1.2 实验原理 | 第15-16页 |
2.1.3 实验材料 | 第16-18页 |
2.2 不同铺砂浓度长期导流能力实验 | 第18-22页 |
2.2.1 实验方案设计 | 第18页 |
2.2.2 导流能力实验结果 | 第18-21页 |
2.2.3 裂缝宽度闭合实验结果 | 第21-22页 |
2.3 不同粒径支撑剂长期导流能力实验 | 第22-26页 |
2.3.1 实验方案设计 | 第22页 |
2.3.2 导流能力实验结果 | 第22-24页 |
2.3.3 裂缝宽度闭合实验结果 | 第24-26页 |
2.4 不同类型支撑剂长期导流能力实验 | 第26-29页 |
2.4.1 实验方案设计 | 第26页 |
2.4.2 导流能力实验结果 | 第26-28页 |
2.4.3 裂缝宽度闭合实验结果 | 第28-29页 |
2.5 不同类型岩板长期导流能力实验 | 第29-33页 |
2.5.1 实验方案设计 | 第29页 |
2.5.2 导流能力实验结果 | 第29-31页 |
2.5.3 裂缝宽度闭合实验结果 | 第31-33页 |
2.6 长期导流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 第33-36页 |
2.6.1 支撑剂物理性质 | 第33-34页 |
2.6.2 储层条件 | 第34页 |
2.6.3 压裂工艺水平 | 第34-35页 |
2.6.4 压后生产管理 | 第35-36页 |
第3章 致密砂岩裂缝导流能力计算评价模型 | 第36-59页 |
3.1 支撑剂受压弹性力学分析 | 第36-45页 |
3.1.1 支撑剂颗粒之间变形分析 | 第36-40页 |
3.1.2 支撑剂颗粒与裂缝壁面接触受力分析 | 第40-42页 |
3.1.3 支撑剂单层铺置模式受力分析 | 第42-43页 |
3.1.4 支撑剂多层铺置模式受力分析 | 第43-45页 |
3.2 裂缝导流能力计算评价模型 | 第45-47页 |
3.3 缝宽变化及导流能力计算模型的应用 | 第47-59页 |
3.3.1 单层铺置模式 | 第47-50页 |
3.3.2 多层铺置模式 | 第50-52页 |
3.3.3 裂缝导流能力影响因素评价 | 第52-56页 |
3.3.4 基于实验数据的模型验证 | 第56-59页 |
第4章 基于变导流能力的压裂参数优化设计 | 第59-85页 |
4.1 试验区概况 | 第59-64页 |
4.1.1 区域概况与构造特征 | 第59-61页 |
4.1.2 储层地质特征 | 第61-63页 |
4.1.3 流体物性 | 第63-64页 |
4.2 压后不同导流能力单井产能分析 | 第64-69页 |
4.2.1 压裂裂缝变导流能力规律 | 第64-66页 |
4.2.2 变裂缝导流能力下的单井产能数值模拟 | 第66-69页 |
4.3 压裂参数优化设计 | 第69-85页 |
4.3.1 裂缝参数优化设计 | 第70-76页 |
4.3.2 施工参数优化设计 | 第76-85页 |
第5章 结论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
附录A 长期导流能力实验数据 | 第89-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