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论文

干旱—半干旱区草地与灌丛群落谱系结构研究--以蒙古高原为例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5页
    1.1 研究意义第14-15页
        1.1.1 系统发育学与群落构建第14页
        1.1.2 研究意义第14-15页
    1.2 研究进展第15-23页
        1.2.1 群落构建机制与谱系结构研究进展第15-22页
        1.2.2 干旱—半干旱区群落谱系结构研究第22-23页
        1.2.3 研究的不足第23页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第23-25页
        1.3.1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第23-24页
        1.3.2 拟解决关键科学问题第24-25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实验设计第25-29页
    2.1 蒙古高原概况第25-27页
        2.1.1 地貌与地质历史第25页
        2.1.2 气候第25页
        2.1.3 植被概况第25-27页
    2.2 实验设计与技术路线图第27-29页
第三章 尺度效应和物种库对干旱对半干旱区群落谱系结构的影响——以典型草原为例第29-41页
    3.1 引言第29页
    3.2 研究方法第29-32页
        3.2.1 研究区概况第29-30页
        3.2.2 实验设计第30页
        3.2.3 样方数据与谱系计算第30-32页
        3.2.4 物种库的组成第32页
        3.2.5 统计分析第32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32-38页
        3.3.1 群落谱系结构与尺度因素的关系第32-34页
        3.3.2 群落谱系结构与物种库的关系第34-38页
    3.4 讨论第38-40页
        3.4.1 草地生态系统群落谱系结构的尺度依赖性第38-39页
        3.4.2 群落谱系结构与物种库的关系第39-40页
    3.5 小结第40-41页
第四章 放牧干扰对干旱与半干旱区群落谱系结构的影响——以典型草原为例第41-48页
    4.1 引言第41页
    4.2 研究方法第41-43页
        4.2.1 研究区概况第41页
        4.2.2 实验设计第41-42页
        4.2.3 样地调查第42页
        4.2.4 群落谱系结构第42-43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43-46页
        4.2.1 不同放牧压力对群落物种组配和群落谱系结构的影响第43-45页
        4.2.2 优势种的相对优势度对群落谱系结构的影响第45-46页
    4.4 讨论第46-47页
    4.5 小结第47-48页
第五章 蒙古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群落谱系结构第48-64页
    5.1 引言第48页
    5.2 研究方法第48-54页
        5.2.1 研究区概况第48页
        5.2.2 样点布设与群落调查第48-49页
        5.2.3 环境数据第49-52页
        5.2.4 性状数据第52页
        5.2.5 群落谱系结构第52-53页
        5.2.6 数据分析第53-54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54-59页
        5.3.1 群落组成第54-55页
        5.3.2 蒙古高原草地生态系统性状谱系信号检验第55页
        5.3.3 蒙古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群落谱系结构第55-58页
        5.3.4 气候及干扰对蒙古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群落谱系结构第58-59页
        5.3.5 气候差异、地理距离与蒙古高原草地生态系统谱系距离相关性第59页
    5.4 讨论第59-62页
        5.4.1 蒙古高原草地生态系统谱系信号检验第59-60页
        5.4.2 蒙古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群落谱系结构第60-61页
        5.4.3 气候与干扰对蒙古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群落谱系结构的影响第61-62页
        5.4.4 气候差异与扩散限制对蒙古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群落谱系β多样性的影响第62页
    5.5 小结第62-64页
第六章 蒙古高原灌丛生态系统群落谱系结构第64-79页
    6.1 引言第64页
    6.2 研究方法第64-67页
        6.2.1 研究区概况第64-65页
        6.2.2 群落调查第65-66页
        6.2.3 性状数据第66页
        6.2.4 群落谱系结构第66页
        6.2.5 环境数据第66页
        6.2.6 数据分析第66-67页
    6.3 结果与分析第67-73页
        6.3.1 蒙古高原灌丛生态系统谱系信号检验第67页
        6.3.2 蒙古高原灌丛生态系统群落谱系结构第67-69页
        6.3.3 气候因子与蒙古高原灌丛生态系统群落谱系结构的相关性第69-70页
        6.3.4 气候差异、地理距离与蒙古高原灌丛生态系统谱系距离相关性第70-72页
        6.3.5 古气候变异与蒙古高原灌丛生态系统群落谱系相关性第72-73页
    6.4 讨论第73-78页
        6.4.1 蒙古高原灌木与半灌木叶片性状谱系信号第73页
        6.4.2 不同生境条件下灌木与半灌木群落谱系结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第73-76页
        6.4.3 气候差异与地理距离对蒙古高原灌木与半灌木群落谱系距离的影响第76页
        6.4.4 古气候变化对蒙古高原群落谱系结构的影响第76-77页
        6.4.5 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的稳定和适应演替第77-78页
    6.5 小结第78-79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79-81页
    7.1 主要结论第79-80页
    7.2 创新、不足与展望第80-81页
        7.2.1 创新第80页
        7.2.2 不足与展望第80-81页
参考文献第81-93页
附表第93-109页
附图第109-114页
致谢第114-115页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15-116页
论文选题来源第116页

论文共1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蒙古高原植被时空格局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
下一篇:低氧微环境下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促进毛乳头细胞生长机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