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有源电力滤波器补偿装置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14页 |
1.2 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14-16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第2章 APF主电路结构和基本原理及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17-25页 |
2.1 有源电力滤波器(APF)的分类 | 第17-20页 |
2.1.1 按直流侧储能元件分类 | 第17-18页 |
2.1.2 按接入电网的方式分类 | 第18-19页 |
2.1.3 按接入电网的相数分类 | 第19-20页 |
2.2 APF的基本工作原理 | 第20-21页 |
2.3 不平衡补偿的有源电力滤波器(APF)的数学模型 | 第21-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5页 |
第3章 三相三线制下APF电流检测算法 | 第25-33页 |
3.1 基于瞬时无功功率的电流检测方法 | 第25-31页 |
3.1.1 基于瞬时无功功率理论的i_p-i_q法 | 第26-28页 |
3.1.2 基于瞬时无功功率理论的p-q法 | 第28-29页 |
3.1.3 基于广义瞬时无功功率理论的d-q法 | 第29-31页 |
3.2 利用d-q法检测基波正序的电流原理 | 第31-3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4章 不平衡补偿有源电力滤波器的控制策略 | 第33-41页 |
4.1 直流侧电容的电压控制算法 | 第33-34页 |
4.2 补偿电流跟踪控制 | 第34-36页 |
4.2.1 滞环比较电流跟踪控制 | 第34-35页 |
4.2.2 三角波比较电流跟踪控制 | 第35-36页 |
4.2.3 PI控制方式 | 第36页 |
4.3 主电路元器件的参数设计 | 第36-40页 |
4.3.1 输出电感的设计 | 第37-38页 |
4.3.2 直流母线电压值的确定 | 第38-39页 |
4.3.3 直流侧电容容量设计 | 第39页 |
4.3.4 主电路功率器件选择 | 第39-4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5章 不平衡补偿有源电力滤波器软硬件设计 | 第41-55页 |
5.1 主控芯片的选择 | 第41页 |
5.2 控制器硬件设计 | 第41-48页 |
5.2.1 A/D转换模块设计 | 第42-43页 |
5.2.2 D/A输出模块设计 | 第43-45页 |
5.2.3 触摸屏通信模块设计 | 第45-46页 |
5.2.4 信号调理电路的设计 | 第46-47页 |
5.2.5 CPU供电电源的设计 | 第47-48页 |
5.3 不平衡补偿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的软件设计 | 第48-53页 |
5.3.1 基于STM32F4的主程序流程设计 | 第48-49页 |
5.3.2 STM32F4通信程序流程图 | 第49-50页 |
5.3.3 STM32F4算法流程图 | 第50-52页 |
5.3.4 触摸屏软件设计 | 第52-5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6章 系统仿真与样机测试 | 第55-67页 |
6.1 仿真软件的介绍 | 第55页 |
6.2 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55-57页 |
6.3 稳压实验 | 第57页 |
6.4 三相三线制APF的补偿实验 | 第57-58页 |
6.5 样机性能测试 | 第58-65页 |
6.5.1 不平衡补偿测试 | 第58-61页 |
6.5.2 无功补三相负荷偿测试 | 第61-63页 |
6.5.3 谐波电流补偿测试 | 第63-65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7-69页 |
7.1 总结 | 第67-68页 |
7.2 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