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一、选题的意义、方法及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1.1、理论意义 | 第9页 |
1.2、实践意义 | 第9-10页 |
2、研究方法 | 第10页 |
3、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二、海南渔民的《更路簿》概述 | 第11-13页 |
1、《更路簿》的概念及文本内容 | 第11页 |
2、《更路簿》的现存状况 | 第11页 |
3、《更路簿》的传播历史概述 | 第11-13页 |
三、《更路簿》的文化意义及价值 | 第13-20页 |
1、历史意义 | 第13-15页 |
1.1、命名意义 | 第13-14页 |
1.2、航线意义 | 第14-15页 |
2、法理意义 | 第15-16页 |
2.1、《更路簿》证明中国在南海诸岛及其邻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 第15页 |
2.1.1、中国人最早为南海诸岛命名 | 第15页 |
2.1.2、我国渔民最早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对南海资源进行开发 | 第15页 |
2.2、《更路簿》是我国渔民享有历史性捕鱼权的法律证据 | 第15-16页 |
3、《更路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价值 | 第16-18页 |
3.1、海神信仰 | 第17页 |
3.2、群体海洋性格 | 第17页 |
3.3、海洋文化风格 | 第17-18页 |
3.3.1、冒险开拓、积极进取 | 第17-18页 |
3.3.2、灵活变通 | 第18页 |
3.3.3、务实、时效 | 第18页 |
4、《更路簿》的海洋文化内涵 | 第18-20页 |
4.1、地名文化 | 第18页 |
4.2、航海技术 | 第18-19页 |
4.3、渔场文化空间 | 第19页 |
4.4、以海为商 | 第19-20页 |
四、更路簿文化传播现状和问题研究 | 第20-29页 |
1、新媒体时代国内海洋文化传播概况 | 第20-21页 |
2、更路簿文化传播现状分析 | 第21-26页 |
2.1、更路簿文化传播主体分析 | 第21-23页 |
2.2、更路簿文化传播内容分析 | 第23页 |
2.3、更路簿文化传播渠道分析 | 第23-25页 |
2.3.1、传统媒体传播渠道 | 第24页 |
2.3.2、新媒体传播渠道 | 第24-25页 |
2.4、更路簿文化受众与传播效果分析 | 第25-26页 |
3、更路簿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 | 第26-29页 |
3.1、更路簿文化传播影响范围有限 | 第26-27页 |
3.2、传播信息不足,传播方式单一 | 第27页 |
3.3、新媒体渠道运用过窄 | 第27-29页 |
五、新媒体时代更路簿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 第29-40页 |
1、传播主体:政府主导,利用数字化手段,有效整合资源 | 第29-31页 |
1.1、利用新媒体,打造以“更路簿”为主的南海海洋文化品牌 | 第29-30页 |
1.2、建设数字化资料库和视觉传播平台 | 第30-31页 |
2、传播受众:利用社会化媒体时代的用户思维传播更路簿文化 | 第31-33页 |
2.1、掌握受众心理,激发潜在受众,塑造新型粉丝文化 | 第31-32页 |
2.2、注重新媒体涵化效果,建立长效传播机制 | 第32-33页 |
3、传播媒介:合理利用手机媒体和社交媒体传播更路簿文化 | 第33-36页 |
3.1、重视移动媒介平台,借助社交媒体进行传播 | 第33-35页 |
3.1.1、利用微博,传播更路簿文化 | 第33-34页 |
3.1.2、利用微信,传播更路簿文化 | 第34页 |
3.1.3、利用APP,传播更路簿文化 | 第34-35页 |
3.2、加强与第三方网络媒介平台合作 | 第35-36页 |
3.2.1、与视频网站的合作 | 第35-36页 |
3.2.2、与问答网站的合作 | 第36页 |
4、传播内容:内容形态契合新媒体传播的特点 | 第36-39页 |
4.1、内容本体转型与当下化的创新 | 第37-38页 |
4.2、微动画艺术形态助推更路簿文化传播 | 第38-39页 |
5、促进更路簿文化传播与产业化相结合 | 第39-40页 |
六、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附录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