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课题来源以及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10页 |
1.1.2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1-15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3.2 国外优秀案例——爱尔兰都柏林坦普尔吧街区 | 第11-13页 |
1.3.3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3.4 国内优秀案例——成都宽窄巷子 | 第13-15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历史街区 | 第16-19页 |
2.1 历史街区概念 | 第16页 |
2.2 历史街区的价值 | 第16-17页 |
2.3 我国历史街区的现状 | 第17-19页 |
第三章 醴陵市南门历史街区保护设计项目概况 | 第19-26页 |
3.1 项目概况 | 第19页 |
3.2 上位规划解读 | 第19-20页 |
3.3 项目概况 | 第20-25页 |
3.3.1 现状交通 | 第20页 |
3.3.2 现状建筑分布 | 第20-21页 |
3.3.3 现状建筑风貌分布 | 第21页 |
3.3.4 现状建筑质量分布 | 第21-22页 |
3.3.5 现状建筑质量分布 | 第22页 |
3.3.6 现状植物 | 第22-23页 |
3.3.7 现状水系 | 第23页 |
3.3.8 现状公共服务设施分布 | 第23-24页 |
3.3.9 现状用地性质分析 | 第24-25页 |
3.4 现状总结 | 第25-26页 |
第四章 醴陵南门历史街区保护设计 | 第26-37页 |
4.1 设计目标 | 第26页 |
4.2 设计思路 | 第26-27页 |
4.3 设计策略 | 第27-28页 |
4.4 梳理建筑肌理 | 第28页 |
4.5 拉通街巷联系 | 第28-29页 |
4.6 整合公共空间 | 第29页 |
4.7 功能分区 | 第29-30页 |
4.8 交通组织 | 第30页 |
4.9 保护设计 | 第30-34页 |
4.9.1 建筑立面改造 | 第30页 |
4.9.2 滨江南路节点 | 第30-31页 |
4.9.3 正兴街节点 | 第31-32页 |
4.9.4 平等巷节点 | 第32页 |
4.9.5 民居改造 | 第32-33页 |
4 9.6 景观设计 | 第33-34页 |
4.9.7 公共厕所设计 | 第34页 |
4.10 专项设计 | 第34-37页 |
4.10.1 景观小品设计 | 第34-35页 |
4.10.2 植物配置 | 第35-36页 |
4.10.3 基础设施布置 | 第36-37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附录 | 第40-42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