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8-40页 |
1.1 引言 | 第18-20页 |
1.2 多层结构透明导电薄膜概述 | 第20-24页 |
1.2.1 多层结构透明导电薄膜的光学模拟 | 第20-21页 |
1.2.2 多层结构透明导电薄膜的发展与应用 | 第21-24页 |
1.3 钙钛矿材料简介 | 第24-25页 |
1.4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 第25-32页 |
1.4.1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器件结构 | 第25-27页 |
1.4.2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27-28页 |
1.4.3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性能参数 | 第28页 |
1.4.4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历程 | 第28-31页 |
1.4.5 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进展 | 第31-32页 |
1.5 钙钛矿发光二极管 | 第32-38页 |
1.5.1 钙钛矿发光二极管的器件结构 | 第32-33页 |
1.5.2 钙钛矿发光二极管的工作原理 | 第33-34页 |
1.5.3 钙钛矿发光二极管的性能参数 | 第34-35页 |
1.5.4 钙钛矿发光二极管的发展历程 | 第35-37页 |
1.5.5 透明钙钛矿发光二极管的研究进展 | 第37-38页 |
1.6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8-40页 |
第2章 基于WO_3/Ag/WO_3透明电极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 第40-52页 |
2.1 引言 | 第40-41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41-42页 |
2.2.1 WO_3/Ag/WO_3透明导电薄膜的制备与表征 | 第41页 |
2.2.2 钙钛矿薄膜的制备与表征 | 第41-42页 |
2.2.3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制备与表征 | 第42页 |
2.3 透明导电薄膜的性能 | 第42-44页 |
2.3.1 光学特性表征 | 第42-43页 |
2.3.2 表面形貌表征 | 第43-44页 |
2.3.3 接触角的测量 | 第44页 |
2.4 钙钛矿薄膜的性质 | 第44-48页 |
2.4.1 前驱体组分对钙钛矿薄膜的晶体结构的影响 | 第44-45页 |
2.4.2 前驱体组分对钙钛矿薄膜的表面形貌的影响 | 第45-47页 |
2.4.3 前驱体组分对钙钛矿薄膜的吸收光谱的影响 | 第47-48页 |
2.5 器件性能结果与讨论 | 第48-51页 |
2.5.1 器件结构及各功能层能级 | 第48页 |
2.5.2 刚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性能 | 第48-50页 |
2.5.3 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性能 | 第50-5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3章 基于微结构WO_3/Ag/WO_3透明电极的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 第52-74页 |
3.1 引言 | 第52-53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3-54页 |
3.2.1 WO_3/Ag/WO_3透明导电薄膜的制备与表征 | 第53-54页 |
3.2.2 钙钛矿薄膜的制备与表征 | 第54页 |
3.2.3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制备与表征 | 第54页 |
3.3 透明导电薄膜的性能 | 第54-59页 |
3.3.1 沉积角度对WO_3/Ag/WO_3薄膜的光学性质的影响 | 第55-56页 |
3.3.2 沉积角度对WO_3/Ag/WO_3薄膜的电学性质的影响 | 第56页 |
3.3.3 沉积角度对WO_3/Ag/WO_3薄膜的表面形貌与结构的影响 | 第56-58页 |
3.3.4 WO_3/Ag/WO_3薄膜的附着力 | 第58-59页 |
3.4 钙钛矿薄膜的性质 | 第59-61页 |
3.4.1 WO_3/Ag/WO_3薄膜对钙钛矿薄膜的表面形貌的影响 | 第59页 |
3.4.2 WO_3/Ag/WO_3薄膜对钙钛矿薄膜的晶体结构的影响 | 第59-60页 |
3.4.3 WO_3/Ag/WO_3薄膜对钙钛矿薄膜的吸收光谱的影响 | 第60-61页 |
3.5 刚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性能结果及讨论 | 第61-68页 |
3.5.1 器件结构与各功能层能级 | 第61页 |
3.5.2 器件性能 | 第61-68页 |
3.6 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性能结果及讨论 | 第68-72页 |
3.6.1 器件性能 | 第68-69页 |
3.6.2 弯曲稳定性 | 第69-72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4章 基于形貌与界面工程制备高效无机钙钛矿发光二极管 | 第74-92页 |
4.1 引言 | 第74-75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75-76页 |
4.2.1 钙钛矿薄膜的制备与表征 | 第75-76页 |
4.2.2 钙钛矿发光二极管的制备与表征 | 第76页 |
4.3 形貌工程 | 第76-86页 |
4.3.1 形貌工程对钙钛矿发光二极管的电学特性的影响 | 第76-78页 |
4.3.2 Tween 20对钙钛矿薄膜的表面形貌的影响 | 第78-79页 |
4.3.3 Tween 20对钙钛矿薄膜的光学性质的影响 | 第79-81页 |
4.3.4 Tween 20对钙钛矿薄膜的晶体结构的影响 | 第81-82页 |
4.3.5 Tween 20对钙钛矿薄膜的化学组成的影响 | 第82-84页 |
4.3.6 Tween 20对钙钛矿薄膜的缺陷密度的影响 | 第84-85页 |
4.3.7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 第85-86页 |
4.4 界面工程 | 第86-90页 |
4.4.1 界面工程对钙钛矿发光二极管的电学特性的影响 | 第86-87页 |
4.4.2 SDBS对PEDOT:PSS薄膜的电导率的影响 | 第87页 |
4.4.3 SDBS对PEDOT:PSS与钙钛矿薄膜形貌的影响 | 第87-89页 |
4.4.4 SDBS对空穴注入层的功函数的影响 | 第89页 |
4.4.5 单空穴器件 | 第89-90页 |
4.5 钙钛矿发光二极管的工作寿命 | 第90-9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2-96页 |
5.1 总结 | 第92-93页 |
5.2 展望 | 第93-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12页 |
致谢 | 第112-114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