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9页 |
1.1 钢框架地震易损性问题研究的提出 | 第13-14页 |
1.2 梁柱栓焊节点断裂失效模式及原因分析 | 第14-19页 |
1.2.1 断裂失效模式 | 第14-16页 |
1.2.2 断裂原因 | 第16-19页 |
1.3 半刚性连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 第19-21页 |
1.3.1 节点试验研究 | 第19-20页 |
1.3.2 数值模拟法 | 第20页 |
1.3.3 曲线拟合法 | 第20页 |
1.3.4 结构非线性分析 | 第20-21页 |
1.4 地震易损性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 第21-26页 |
1.4.1 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 | 第21-25页 |
1.4.2 不确定性分析 | 第25-26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9页 |
1.5.1 课题组人员相关研究 | 第26页 |
1.5.2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对象 | 第26-27页 |
1.5.3 研究思路和流程 | 第27页 |
1.5.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7-29页 |
第二章 基于节点失效的有限元模型建模和验证 | 第29-67页 |
2.1 概述 | 第29页 |
2.2 计算模型 | 第29-35页 |
2.2.1 结构计算假设 | 第29页 |
2.2.2 平面计算单元模型和刚度矩阵推导 | 第29-35页 |
2.3 计算模型比较 | 第35-38页 |
2.4 有限元模型建模 | 第38-40页 |
2.4.1 本构模型 | 第38-39页 |
2.4.2 模型类型 | 第39-40页 |
2.5 基于节点失效的弹簧杆件模型 | 第40-45页 |
2.5.1 弹簧杆件模型建模 | 第40-42页 |
2.5.2 节点失效和性能判别 | 第42-45页 |
2.6 基于节点失效的弹簧杆件模型验证 | 第45-65页 |
2.6.1 栓焊节点试验验证 | 第45-57页 |
2.6.2 东南大学黄炳生整体结构试验验证 | 第57-59页 |
2.6.3 东南大学许俊红振动台试验验证 | 第59-62页 |
2.6.4 动力特性验证 | 第62-65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三章 基于节点失效的钢框架静力弹塑性分析 | 第67-91页 |
3.1 概述 | 第67-68页 |
3.2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方法 | 第68-75页 |
3.2.1 设防水准 | 第68-69页 |
3.2.2 性能水准 | 第69-72页 |
3.2.3 性能目标 | 第72-75页 |
3.3 性能水平定义及破坏等级划分 | 第75-77页 |
3.3.1 性能水平定义 | 第75页 |
3.3.2 破坏等级划分 | 第75-76页 |
3.3.3 性能指标的选取 | 第76-77页 |
3.4 结构性能指标的确定方法-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over)法 | 第77-81页 |
3.4.1 基本原理 | 第78页 |
3.4.2 水平加载模式 | 第78-80页 |
3.4.3 Pushover分析的一般步骤 | 第80-81页 |
3.5 基于节点失效的钢框架单榀模型Pushover分析 | 第81-84页 |
3.6 基于节点失效的钢框架整体模型Pushover分析 | 第84-87页 |
3.6.1 钢框架整体模型强轴方向Pushover分析 | 第84-86页 |
3.6.2 钢框架整体模型弱轴方向Pushover分析 | 第86-87页 |
3.7 单榀和整体模型性能水平对比分析 | 第87-88页 |
3.8 整体模型强轴和弱轴性能水平对比分析 | 第88-89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第四章 基于IDA钢框架地震动时程分析 | 第91-123页 |
4.1 概述 | 第91页 |
4.2 基于IDA地震动时程分析 | 第91-92页 |
4.2.1 基本原理 | 第92页 |
4.2.2 分析步骤 | 第92页 |
4.3 地震动记录选取及调整 | 第92-98页 |
4.3.1 地震观测记录 | 第92-93页 |
4.3.2 地震动记录选取方法 | 第93-95页 |
4.3.3 地震动参数 | 第95-96页 |
4.3.4 地震动记录调整 | 第96-98页 |
4.4 单榀模型地震时程分析 | 第98-103页 |
4.4.1 单榀模型地震响应分析 | 第98-100页 |
4.4.2 单榀模型地震需求模型分析 | 第100-102页 |
4.4.3 单榀模型三水准地震分析 | 第102-103页 |
4.5 整体模型地震时程分析 | 第103-110页 |
4.5.1 整体模型地震响应分析 | 第103-106页 |
4.5.2 整体模型地震需求模型分析 | 第106-108页 |
4.5.3 整体模型三水准地震分析 | 第108-110页 |
4.6 整体模型三向地震时程分析 | 第110-117页 |
4.6.1 三向地震波选取 | 第110页 |
4.6.2 整体模型三向地震响应分析 | 第110-113页 |
4.6.3 整体模型三向地震需求模型分析 | 第113-115页 |
4.6.4 整体模型三向地震动三水准地震分析 | 第115-117页 |
4.7 整体模型强轴和弱轴的地震响应和地震需求模型对比分析 | 第117-118页 |
4.7.1 整体模型强轴和弱轴的地震响应对比分析 | 第117-118页 |
4.7.2 整体模型强轴和弱轴地震需求模型对比分析 | 第118页 |
4.8 整体模型单向和多向地震响应和地震需求模型对比分析 | 第118-121页 |
4.8.1 整体模型单向和多向地震响应对比分析 | 第118-120页 |
4.8.2 整体模型单向和多向地震需求模型对比分析 | 第120-121页 |
4.9 本章小结 | 第121-123页 |
第五章 考虑地震和结构不确定性的钢框架地震时程分析 | 第123-145页 |
5.1 概述 | 第123页 |
5.2 结构-地震动样本模型 | 第123-134页 |
5.2.1 结构的不确定性 | 第123页 |
5.2.2 概率分布类型 | 第123-126页 |
5.2.3 结构随机变量 | 第126-128页 |
5.2.4 拉丁超立方抽样 | 第128-134页 |
5.3 结构-地震动抽样地震时程分析 | 第134-138页 |
5.3.1 抽样地震需求模型分析 | 第134-136页 |
5.3.2 抽样和三向地震需求模型对比分析 | 第136-138页 |
5.4 地震动和结构不确定性多因素分析 | 第138-141页 |
5.4.1 多因素分析 | 第138-139页 |
5.4.2 强轴方向多因素分析 | 第139-140页 |
5.4.3 弱轴方向多因素分析 | 第140-141页 |
5.5 结构不确定性多因素分析 | 第141-144页 |
5.5.1 强轴方向多因素分析 | 第141-143页 |
5.5.2 弱轴方向多因素分析 | 第143-14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44-145页 |
第六章 基于节点失效特征钢框架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 | 第145-165页 |
6.1 概述 | 第145页 |
6.2 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 | 第145-148页 |
6.2.1 建立地震易损性曲线方法 | 第145-146页 |
6.2.2 地震易损性分析基本原理 | 第146页 |
6.2.3 地震易损性曲线的数学模型 | 第146-148页 |
6.3 单榀模型地震易损性分析 | 第148-149页 |
6.4 整体模型地震易损性分析 | 第149-154页 |
6.4.1 整体模型地震易损性曲线 | 第149-152页 |
6.4.2 整体钢框架抗震性能目标 | 第152-154页 |
6.5 整体钢框架三向地震易损性分析 | 第154-158页 |
6.5.1 整体钢框架三向地震易损性曲线 | 第154-157页 |
6.5.2 整体模型三向抗震性能目标 | 第157-158页 |
6.6 单榀和整体模型地震易损性曲线对比 | 第158-159页 |
6.7 整体模型强轴和弱轴地震易损性曲线对比 | 第159-160页 |
6.8 整体模型单向和三向地震易损性曲线对比分析 | 第160-162页 |
6.8.1 强轴方向地震易损性曲线对比 | 第160-161页 |
6.8.2 弱轴方向地震易损性曲线对比 | 第161-162页 |
6.9 本章小结 | 第162-165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65-169页 |
7.1 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 | 第165-168页 |
7.2 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建议 | 第168-169页 |
致谢 | 第169-171页 |
参考文献 | 第171-185页 |
作者简介 | 第1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