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球物理学论文--水文化学论文

基于EC数据的巴丹吉林沙漠湖泊碳循环--以音德尔图为例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8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4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4-25页
        1.2.1 碳循环研究第14-16页
        1.2.2 碳通量研究方法第16-19页
        1.2.3 通量网络的建立第19-22页
        1.2.4 不同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进展第22-25页
    1.3 研究内容与目的第25-26页
    1.4 技术路线第26-27页
    1.5 论文创新点第27-28页
第二章 研究区域第28-34页
    2.1 巴丹吉林沙漠基本概况第28-31页
        2.1.1 地理位置第28-29页
        2.1.2 地质构造第29页
        2.1.3 地貌概况第29-30页
        2.1.4 气候特征第30页
        2.1.5 水文条件第30页
        2.1.6 植被第30-31页
    2.2 观测站点基本概况第31-34页
        2.2.1 地理位置第31-32页
        2.2.2 观测系统第32-34页
第三章 研究方法第34-45页
    3.1 涡动相关技术第34-35页
    3.2 生态系统CO2通量第35-36页
    3.3 数据处理第36-39页
        3.3.1 野点剔除第36-37页
        3.3.2 坐标轴旋转第37页
        3.3.3 超声虚温修正第37-38页
        3.3.4 WPL修正第38页
        3.3.5 频率响应校正第38-39页
        3.3.6 延迟时间修正第39页
    3.4 数据质量控制第39-45页
        3.4.1 湍流稳态测试第39-40页
        3.4.2 非理想观测条件下的夜间通量评价第40-41页
        3.4.3 通量贡献区分析第41-42页
        3.4.4 数据的剔除与插补第42-45页
第四章 湖—气间碳交换变化特征第45-53页
    4.1 日尺度变化第45-50页
    4.2 月尺度变化第50-51页
    4.3 季节尺度与年尺度变化第51-52页
    4.4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五章 湖泊碳循环动力机制与驱动因子分析第53-70页
    5.1 区域环境因素第53-65页
        5.1.1 音德尔图局地小气候第53-61页
        5.1.2 碳通量对局地环境因子的响应第61-65页
    5.2 湖泊水体因素第65-69页
        5.2.1 湖泊补给来源第65页
        5.2.2 湖泊水体特征第65-66页
        5.2.3 水环境因素第66-69页
    5.3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第六章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70-73页
    6.1 数据质量评价第70-71页
    6.2 荒漠生态系统碳循环第71-73页
第七章 结论第73-75页
    7.1 主要结论第73页
    7.2 不足与展望第73-75页
参考文献第75-82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82-83页
致谢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滇西羊邑上新世被子植物化石及其生物地理和古环境意义
下一篇:黑河上游排露沟流域草地蒸散发的日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