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理论论文--电影、电视的评论、欣赏论文

不再做“在场的缺席者”--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华语电影的女性形象变迁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绪论第6-14页
    一、辨别女性主义电影第7-8页
    二、文献综述第8-13页
        (一) 西方研究历程第8-10页
        (二) 我国研究发展第10-13页
    三、研究价值第13-14页
第一章 20世纪90年代之前华语电影中的女性形象第14-20页
    一、1949年以前:“五四精神”引导下“左翼运动”的寄托客体第14-15页
    二、1949年至1976年:“男女无差别”的平权误解和扁平化政治工具第15-17页
    三、1990年左右:开辟女性视角下的自我书写第17-20页
第二章 20世纪90年代至今华语电影中的女性形象第20-37页
    一、1987年至2000年:男性导演的“凝视”与“同情”对象第20-24页
        (一) “第五代导演”主导的“凝视”与“同情”对象第20-22页
        (二) 对女性命运的“同情”第22-24页
    二、2000年至2010年:“东窗视角”下多元化、深层次的自我表达第24-32页
        (一) 重述母亲形象第24-25页
        (二) “娜拉式出走”的女性新生第25-27页
        (三) 对女性情谊的重视和凸显第27-28页
        (四) 成为恋爱关系中的主动者第28-29页
        (五) 现代化进程下对女性弱势处境的关怀第29-31页
        (六) 具女权色彩的传统颠覆第31-32页
    三、2010年以来:以小妞电影和青春电影为代表的新兴呈现第32-37页
        (一) “接地气”的邻家女孩和被异化的职业女性第32-34页
        (二) 成长母题下颇具个性的少女形象第34-37页
第三章 华语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变迁动因第37-45页
    一、“革命文化”主导着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女性形象第38-40页
    二、揭露二十一世纪初期对女性群体的多重社会压迫第40-42页
    三、影像赋权:女性观影快感获得与换位凝视第42-45页
总结第45-47页
参考文献第47-49页
致谢第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视野中的宫廷剧《甄嬛传》研究
下一篇:纪录片《洛克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