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缩略词 | 第12-13页 |
引言 | 第13-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2页 |
1 植物的分枝发育 | 第14-15页 |
1.1 植物分枝类型 | 第14-15页 |
1.2 腋生分生组织的形成和发育 | 第15页 |
2 温度与侧芽生长 | 第15-16页 |
2.1 低温与侧芽的关系 | 第15-16页 |
2.2 中温与侧芽的关系 | 第16页 |
2.3 高温与侧芽的关系 | 第16页 |
3 植物激素与侧芽生长 | 第16-20页 |
3.1 激素对侧芽的影响 | 第16-19页 |
3.1.1 生长素与侧芽生长 | 第16-17页 |
3.1.2 细胞分裂素与侧芽生长 | 第17-18页 |
3.1.3 赤霉素与侧芽生长 | 第18页 |
3.1.4 脱落酸与侧芽生长 | 第18-19页 |
3.1.5 其他激素与侧芽的生长 | 第19页 |
3.2 激素间的综合作用 | 第19-20页 |
3.2.1 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的拮抗作用 | 第19-20页 |
3.2.2 独脚金内酯协同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 | 第20页 |
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外源激素对切花菊侧枝生长及内源激素的影响 | 第22-4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5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23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23-25页 |
1.2.1 材料培养 | 第23页 |
1.2.2 激素处理 | 第23-24页 |
1.2.3 插穗形态指标测定 | 第24页 |
1.2.4 插穗生根能力测定 | 第24-25页 |
1.2.5 插穗内源激素含量的测定 | 第25页 |
1.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5-37页 |
2.1 不同激素处理采穗母株对其插穗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 第25-28页 |
2.2 不同激素处理采穗母株对其插穗生根的影响 | 第28-29页 |
2.3 不同6-BA喷施次数处理对侧枝生长的影响 | 第29-30页 |
2.4 6-BA处理采穗母株对其插穗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第30-33页 |
2.5 6-BA处理采穗母株对其插穗内源激素比值的影响 | 第33-37页 |
3 讨论 | 第37-38页 |
4 小结 | 第38-40页 |
第三章 温度对切花菊侧枝生长及内源激素的影响 | 第40-5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1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41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41页 |
1.2.1 材料培养 | 第41页 |
1.2.2 温度对侧芽萌发生长及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第41页 |
1.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4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1-55页 |
2.1 不同温度对侧芽萌发生长及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第41-48页 |
2.1.1 不同温度对侧芽萌发情况的影响 | 第41-42页 |
2.1.2 不同温度对侧芽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第42-48页 |
2.2 同一温度对侧芽不同部位萌发生长及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第48-55页 |
2.2.1 不同部位对侧芽萌发情况的影响 | 第48-49页 |
2.2.2 不同部位侧芽内源激素含量的比较 | 第49-52页 |
2.2.3 不同部位对侧芽内源激素比值的影响 | 第52-55页 |
3 讨论 | 第55页 |
4 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外源激素和温度对切花菊离体苗侧芽萌发与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第56-6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7-58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57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57-58页 |
1.2.1 不同部位的离体茎段侧芽萌发特点 | 第57页 |
1.2.2 6-BA和NAA对离体茎段侧芽萌发的影响 | 第57-58页 |
1.2.3 不同温度对离体茎段侧芽萌发的影响 | 第58页 |
1.3 数据与分析 | 第5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8-64页 |
2.1 不同叶位的侧芽萌发规律观察及内源激素含量的测定 | 第58-60页 |
2.2 不同浓度的NAA和6-BA对侧芽萌发及内源激素的影响 | 第60-62页 |
2.3 不同温度对茎段侧芽萌发生长及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第62-64页 |
3 讨论 | 第64-65页 |
3.1 植株部位对侧芽生长的影响 | 第64页 |
3.2 外源激素对侧芽生长的影响 | 第64页 |
3.3 温度对侧芽生长的影响 | 第64-65页 |
4 小结 | 第65-66页 |
全文结论 | 第66-68页 |
论文创新之处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 第76-78页 |
附录 | 第78-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