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基础科学论文--建筑物理学论文--建筑气候学论文

南京中小型城市水体公园微气候研究

摘要第12-14页
ABSTRACT第14-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4页
    1.1 研究背景第16-19页
        1.1.1 公园微气候的重要性第16-17页
        1.1.2 城市公园影响微气候环境的因素第17-18页
        1.1.3 水体对微气候以及人体舒适度的影响第18页
        1.1.4 公园水体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第18-19页
    1.2 ENVI-MET软件介绍第19-21页
        1.2.1 输入条件与输出结果第20页
        1.2.2 软件优势第20页
        1.2.3 缺点与局限第20-21页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1页
        1.3.1 研究目的第21页
        1.3.2 研究意义第21页
    1.4 课题研究内容第21-24页
第二章 研究地与研究方法第24-34页
    2.1 南京市概况第24页
    2.2 公园概况第24-27页
    2.3 测点概况第27-30页
    2.4 研究方法第30-34页
        2.4.1 文献研究第30页
        2.4.2 测点附近植物调查第30-31页
        2.4.3 温湿度实际测量第31页
        2.4.4 软件模拟第31-32页
        2.4.5 技术路线第32-34页
第三章 测点附近植物组成及水体分布第34-42页
    3.1 郑和公园第34-35页
    3.2 南湖公园第35-37页
    3.3 白鹭洲公园第37-39页
    3.4 绣球公园第39-42页
第四章 公园温湿度实测结果第42-88页
    4.1 夏季各公园温湿度特点第42-53页
        4.1.1 郑和公园第42-45页
        4.1.2 南湖公园第45-47页
        4.1.3 白鹭洲公园第47-49页
        4.1.4 绣球公园第49-52页
        4.1.5 小结第52-53页
    4.2 秋季各个公园温湿度特点第53-65页
        4.2.1 郑和公园第53-55页
        4.2.2 南湖公园第55-58页
        4.2.3 白鹭洲公园第58-61页
        4.2.4 绣球公园第61-64页
        4.2.5 小结第64-65页
    4.3 冬季各个公园温湿度特点第65-76页
        4.3.1 郑和公园第65-67页
        4.3.2 南湖公园第67-70页
        4.3.3 白鹭洲公园第70-73页
        4.3.4 绣球公园第73-75页
        4.3.5 小结第75-76页
    4.4 夏秋冬三季温湿度调节效果比较第76-84页
        4.4.1 夏秋两季对比第76-79页
        4.4.2 夏冬两季对比第79-81页
        4.4.3 秋冬两季对比第81-84页
        4.4.4 小结第84页
    4.6 本章小结第84-88页
        4.6.1 植物荫蔽对微气候有明显调节作用第86页
        4.6.2 水体对微气候有一定的调节作用第86-87页
        4.6.3 草地对微气候的调节作用微弱第87-88页
第五章 基于ENVI-MET软件的南京中小型水体公园微气候模拟研究第88-106页
    5.1 模拟模型的创建第88-89页
    5.2 模拟研究的参数设定第89页
    5.3 模拟与实测数据的对比分析第89-105页
        5.3.1 夏季模拟第90-94页
        5.3.2 秋季模拟第94-99页
        5.3.3 冬季模拟第99-104页
        5.3.4 小结第104-105页
    5.4 本章小结第105-106页
第六章 基于微气候改善的南湖公园局部改造第106-114页
    6.1 南湖公园微气候环境现存问题第106-109页
    6.2 基于微气候改善的南湖公园局部改造策略第109-110页
        6.2.1 遮阳设计第109页
        6.2.2 下垫面的选择第109页
        6.2.3 不同场地的不同策略第109-110页
    6.3 ENVI-MET改造前后模拟验证第110-113页
    6.4 本章小结第113-114页
第七章 总结第114-116页
    7.1 主要结论第114-115页
    7.2 不足与建议第115-116页
参考文献第116-120页
附录第120-128页
致谢第128-13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30页

论文共13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南京市屋顶绿化生态效益研究--以南京紫东国际创意园区为例
下一篇:宿迁湖滨都市型生态农业产业园规划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