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8页 |
1.1 前言 | 第11页 |
1.2 金属-有机发光配合物 | 第11-13页 |
1.2.1 金属-有机配合物的发光机制 | 第11-12页 |
1.2.2 Cu(I)发光配合物 | 第12-13页 |
1.3 卤化亚铜类发光配合物的研究进展 | 第13-26页 |
1.3.1 不同结构类型卤化亚铜配合物的研究进展 | 第13-20页 |
1.3.1.1 单核卤化亚铜配合物的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3.1.2 双核卤化亚铜配合物的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1.3.1.3 四核卤化亚铜配合物的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1.3.2 卤化亚铜配合物的荧光变色研究进展 | 第20-26页 |
1.3.2.1 卤化亚铜配合物机械致荧光变色的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1.3.2.2 卤化亚铜配合物热致荧光变色的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1.3.2.3 卤化亚铜配合物蒸气致荧光变色的研究进展 | 第24-26页 |
1.4 本论文选题的依据及取得的进展 | 第26-28页 |
1.4.1 选题的依据及其意义 | 第26-27页 |
1.4.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进展 | 第27-28页 |
第二章 卤化亚铜类配合物的设计合成与构效关系研究 | 第28-74页 |
2.1 前言 | 第28-29页 |
2.2 实验合成部分 | 第29-36页 |
2.2.1 实验试剂与表征的手段 | 第29-30页 |
2.2.2 吡啶基及喹啉基苯并恶唑、苯并咪唑配体的合成与表征 | 第30-32页 |
2.2.3 卤化亚铜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32-36页 |
2.3 卤化亚铜类配合物的结构与性质研究 | 第36-66页 |
2.3.1 配合物的晶体结构 | 第36-56页 |
2.3.2 配合物的性质研究 | 第56-66页 |
2.4 TD-DFT理论计算 | 第66-7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三章 卤化亚铜类配合物的荧光变色性质研究 | 第74-88页 |
3.1 前言 | 第74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74-76页 |
3.2.1 实验所用试剂及表征方法 | 第74-75页 |
3.2.2 配合物的合成与荧光变色处理步骤 | 第75-76页 |
3.3 双核配合物的热致-蒸气致荧光变色性质研究 | 第76-84页 |
3.3.1 实验设计思路 | 第76页 |
3.3.2 配合物 Cu_2(μ-I)_2[Py(4-CH_3)]_2 [TPP(4-CH_3)]_2 的荧光变色性质研究 | 第76-80页 |
3.3.3 配合物 Cu_2(μ-I)_2[Py(4-CH=CH2)]_2[TPP(4-OCH_3)]_2 的荧光变色性质研究 | 第80-84页 |
3.4 四核配合物 Cu_4(μ_3-I)_4[Py(3-Ph)]_3[TPP(2-CH_3)]的机械致荧光变色性质研究 | 第84-8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四章 总结和展望 | 第88-90页 |
4.1 本论文工作总结 | 第88页 |
4.2 工作展望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101页 |
附录 配合物原子坐标,温度因子和键长与键角表 | 第101-131页 |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131-132页 |
致谢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