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5页 |
| ABSTRACT | 第15-1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8-30页 |
|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8-19页 |
| ·AMT发展历史和现状 | 第19-23页 |
| ·国际情况 | 第19-20页 |
| ·国内情况 | 第20-23页 |
| ·AMT核心技术与TCU | 第23-24页 |
| ·AMT的核心技术 | 第23页 |
| ·TCU在AMT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23-24页 |
| ·汽车电子及当前设计现状 | 第24-27页 |
| ·嵌入式系统、汽车电子与AMT电控系统 | 第24-25页 |
| ·当前汽车电子设计现状 | 第25-27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 第27-28页 |
| ·主要内容 | 第27-28页 |
| ·研究意义 | 第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 第2章 汽车电子SOPC PLUS协同设计架构研究 | 第30-60页 |
| ·引言 | 第30-31页 |
| ·SOC与SOPC | 第31-34页 |
| ·SOC系统 | 第31-33页 |
| ·SOPC技术 | 第33-34页 |
| ·基于SOPC的软硬件协同设计 | 第34-39页 |
| ·软硬件协同设计流程 | 第34-35页 |
| ·软硬件协同设计的关键技术 | 第35-37页 |
| ·软硬件协同设计工具-QuartusⅡ | 第37-39页 |
| ·嵌入式硬件构件 | 第39-49页 |
| ·思想来源 | 第39-40页 |
| ·定义、属性与命名 | 第40-43页 |
| ·硬件构件的分类 | 第43-44页 |
| ·硬件构件的统一描述 | 第44页 |
| ·硬件构件组装分析 | 第44-47页 |
| ·基于构件化的硬件系统 | 第47-48页 |
| ·硬件构件应用于SOPC系统的优势 | 第48-49页 |
| ·量子平台、软件总线与代码生成 | 第49-56页 |
| ·量子平台 | 第49-52页 |
| ·软件总线 | 第52-54页 |
| ·代码自动生成 | 第54-56页 |
| ·SOPC Plus开发架构 | 第56-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 第3章 基于直接IAP和CAN总线的层次化在线系统升级 | 第60-82页 |
| ·引言 | 第60-62页 |
| ·FPGA的主动串行配置模式 | 第62-66页 |
| ·配置连接和时序 | 第62-64页 |
| ·配置过程 | 第64-66页 |
| ·程序引导和运行 | 第66-68页 |
| ·SOPC系统的boot过程 | 第66页 |
| ·软件程序的两种运行方式 | 第66-68页 |
| ·与升级相关的文件格式 | 第68-70页 |
| ·s-record格式 | 第68-69页 |
| ·Flash文件的生成 | 第69-70页 |
| ·EPCS和FLASH在系统中的读写 | 第70-71页 |
| ·打开Flash | 第70-71页 |
| ·读Flash | 第71页 |
| ·写Flash | 第71页 |
| ·关闭FLASH | 第71页 |
| ·CAN总线与ISO15765标准 | 第71-75页 |
| ·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 | 第72页 |
| ·网络层协议 | 第72-75页 |
| ·应用层协议 | 第75页 |
| ·AMT层次化升级方案 | 第75-80页 |
| ·双核的AMT硬件架构 | 第75-76页 |
| ·分层次升级及协议 | 第76-77页 |
| ·系统升级步骤 | 第77-78页 |
| ·升级实验 | 第78-80页 |
|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 第4章 基于SOPC PLUS架构的AMT电控系统设计 | 第82-114页 |
| ·AMT功能分析与设计层次 | 第82-84页 |
| ·功能分析 | 第82-83页 |
| ·设计层次 | 第83-84页 |
| ·外部设备层设计 | 第84-92页 |
| ·信号输入输出 | 第84-89页 |
| ·显示器 | 第89-90页 |
| ·执行机构 | 第90-92页 |
| ·通讯部分 | 第92页 |
| ·片外硬件构件层设计 | 第92-95页 |
| ·AMT片外基础构件库 | 第92-93页 |
| ·AMT片外组合构件库 | 第93-94页 |
| ·AMT硬件系统的构成 | 第94-95页 |
| ·片内协同设计层设计 | 第95-97页 |
| ·FPGA选择与软硬件功能划分 | 第95-96页 |
| ·片内硬件系统设计 | 第96-97页 |
| ·基于量子平台的软件设计 | 第97-104页 |
| ·基于Vanilla内核及NiosⅡ的移植 | 第98-99页 |
| ·主活动对象的层次状态机设计 | 第99-101页 |
| ·QM下的代码生成 | 第101-104页 |
| ·智能算法硬件化研究 | 第104-112页 |
| ·起步和换挡算法概述 | 第104-105页 |
| ·当前问题与解决方案 | 第105-106页 |
| ·离合器的BP-PID控制算法 | 第106-109页 |
| ·BP-PID控制器的硬件实现 | 第109-112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2-114页 |
| 第5章 台架与道路测试 | 第114-126页 |
| ·实验台架及电控单元 | 第114-116页 |
| ·实验台架 | 第114-116页 |
| ·电控单元 | 第116页 |
| ·单元执行机构实验 | 第116-121页 |
| ·换挡执行机构位置控制 | 第116-119页 |
| ·离合器执行机构位置控制 | 第119-121页 |
| ·装车与道路实验 | 第121-125页 |
| ·装车情况 | 第121-122页 |
| ·路试实验及数据分析 | 第122-125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5-126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6-130页 |
| ·全文总结 | 第126-127页 |
|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27-128页 |
| ·研究展望 | 第128-13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0-140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40-142页 |
| 致谢 | 第142-144页 |
| ENGLISH PAPER 1 | 第144-152页 |
| ENGLISH PAPER 2 | 第152-162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