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乐政观之初探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一) 论著类 | 第11-13页 |
(二) 期刊论文类 | 第13-16页 |
第一章 荀子乐政观之思想基础 | 第16-24页 |
第一节 天人观 | 第16-19页 |
一、儒、道、墨之天人观 | 第16-18页 |
二、荀子之天人观 | 第18-19页 |
第二节 人性论 | 第19-22页 |
一、源头四端说:孟子之性善论 | 第19-20页 |
二、流弊性危说:荀子之性恶论 | 第20-22页 |
第三节 泛政治主义 | 第22-24页 |
第二章 荀子乐政观之内涵 | 第24-39页 |
第一节 乐政之体——美善相乐 | 第24-27页 |
第二节 乐政之用——教化 | 第27-31页 |
一、立乐之充分必要性 | 第27-29页 |
二、音乐之正邪 | 第29-30页 |
三、教化之途径 | 第30-31页 |
第三节 乐政之华——和 | 第31-39页 |
一、声、音、乐之分 | 第32-34页 |
二、和谐之政 | 第34-36页 |
三、中和之政 | 第36-39页 |
第三章 荀子乐政观之深化——与孔、墨之比较 | 第39-49页 |
第一节 孔子之延续 | 第39-44页 |
一、以仁释乐 | 第39-41页 |
二、诗乐教化 | 第41-42页 |
三、因和抑争 | 第42-44页 |
第二节 与墨子之交锋 | 第44-49页 |
一、墨子非乐观之解读 | 第44-46页 |
二、荀子乐政观与墨子非乐观之对比 | 第46-49页 |
第四章 荀子乐政观之升华——当代意义与批判 | 第49-55页 |
第一节 荀子乐政观之当代意义 | 第49-53页 |
一、音乐教化——提高公民综合素养 | 第49-50页 |
二、音乐正奸——加大文化市场监管力度 | 第50页 |
三、音乐之和——加快社会主义和谐化建设 | 第50-51页 |
四、美善相乐——促进我国对外交流 | 第51-52页 |
五、征诛揖让——洗礼红色民族精神 | 第52-53页 |
第二节 基于艺术视角之批判 | 第53-55页 |
一、沉重的政治色彩 | 第53页 |
二、繁琐的音乐等级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