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1-15页 |
1.2.1 基于非物理模型的图像去雾 | 第12-13页 |
1.2.2 基于物理模型的图像去雾 | 第13-14页 |
1.2.3 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 章节组织结构 | 第16-18页 |
第2章 基于大气耗散分析的图像去雾方法研究 | 第18-39页 |
2.1 雾的成因分析 | 第18-21页 |
2.1.1 雾的定义及其影响 | 第18-20页 |
2.1.2 雾的形成原理分析及分类 | 第20-21页 |
2.2 雾天图像降质模型研究 | 第21-26页 |
2.2.1 散射理论 | 第21-22页 |
2.2.2 光强衰减过程分析 | 第22-24页 |
2.2.3 环境大气光模型分析 | 第24-26页 |
2.2.4 图像退化过程建模 | 第26页 |
2.3 基于降质模型的图像去雾方法研究 | 第26-27页 |
2.4 改进的大气耗散分析的图像去雾方法 | 第27-37页 |
2.4.1 大气耗散函数 | 第28页 |
2.4.2 多尺度大气光强度估计 | 第28-30页 |
2.4.3 双边滤波快速估计大气耗散成分 | 第30-32页 |
2.4.4 场景反照率恢复及图像复原 | 第32-33页 |
2.4.5 复原效果对比分析 | 第33-36页 |
2.4.6 应用场景分析 | 第36-3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3章 基于改进的暗通道先验图像去雾方法研究 | 第39-64页 |
3.1 暗通道先验去雾 | 第39-46页 |
3.1.1 暗通道先验理论及其去雾过程 | 第40-44页 |
3.1.2 天空光强估计 | 第44页 |
3.1.3 透射率估计 | 第44-45页 |
3.1.4 图像复原 | 第45-46页 |
3.2 光晕现象成因分析 | 第46-47页 |
3.3 透射率优化 | 第47-54页 |
3.3.1 中值暗通道 | 第48-50页 |
3.3.2 引导图像滤波 | 第50-52页 |
3.3.3 基于MDCP与引导图像滤波融合的方法研究 | 第52-54页 |
3.4 改进的暗通道先验图像去雾方法 | 第54-62页 |
3.4.1 多尺度求取暗通道 | 第55-56页 |
3.4.2 邻域分割快速估计透射率 | 第56-62页 |
3.5 时间复杂度对比分析 | 第62-6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4章 图像去雾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64-83页 |
4.1 实验环境 | 第64页 |
4.2 实验图像来源 | 第64-65页 |
4.3 实验测试程序架构 | 第65-68页 |
4.3.1 基于大气耗散分析的去雾程序架构 | 第65-66页 |
4.3.2 基于暗通道先验的去雾程序架构 | 第66-68页 |
4.4 实验内容和结果性能分析 | 第68-82页 |
4.4.1 基于大气耗散分析的图像去雾实验 | 第69-70页 |
4.4.2 基于暗通道先验的图像去雾实验 | 第70-79页 |
4.4.3 图像去雾效果比较 | 第79-80页 |
4.4.4 评价指标计算及性能分析 | 第80-8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3-85页 |
5.1 工作总结 | 第83-84页 |
5.2 工作展望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