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古代文学(~1840年)论文

今文《尚书》誓体研究

致谢第5-9页
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2页
绪论第15-28页
    第一节 本文之前提与基础第15-24页
        一 本文所用主要概念内涵界说第15-16页
        二 《尚书》六体的成说梳判与誓体之为一体的理据第16-24页
    第二节 《尚书》誓体研究述要及本文取径第24-28页
第一章 论今文《尚书》誓体的生成——性质、体例与功能诸要素的综合考察第28-51页
    第一节 在“祭祀活动”与“军礼仪式”之间:《尚书》“誓”之性质梳判第29-37页
        一 “汤祷之辞”的性质认定第29-33页
        二 今文《尚书》“誓辞”之性质及其与“祷辞”之关系第33-37页
    第二节 “史体”与“文体”:今文《尚书》誓体体例之生成与层次性第37-42页
        一 “史体”与“文体”之关系辨析第37-39页
        二 今文《尚书》誓体体例之演进历程第39-42页
    第三节 从“文体”到“书体”:誓体之功能演化第42-51页
        一 “整设师旅,进退师徒”:誓体之原初功能及其记忆第42-45页
        二 “顺书以造士”:誓体功能之演化及其多维性第45-48页
        三 “敷显仁义”:誓体之“书体”功能第48-51页
第二章 论今文《尚书》誓体的文体形态——以语言体式、结构体式与功能演化之关系为视域的探讨第51-74页
    第一节 稳定之文体形态特征:誓体之原初功能及其文体形态规约第52-63页
        一 韵律与功能之实现:句式与“节奏感”第52-59页
        二 说服功能实现之要求:内结构与“论理”第59-63页
    第二节 变迁之文体形态特征:誓体功能之演化对文体形态的影响第63-74页
        一 作为言语教育的模版:“口传”与用韵强化第64-65页
        二 作为历史教育之知识载体的需求:职能完善与文本化第65-68页
        三 历史教育之功能的实现:外结构与历史意识的发展第68-70页
        四 书体功能的实现:论理的集合束与义理阐释第70-74页
第三章 论今文《尚书》誓体的文体学意义——基于定体与辨体内涵的意义发覆第74-89页
    第一节 誓体体例的文体学意义第74-80页
        一 《尚书》各体之关系梳辨:以“誓诰(告)”“誓命”“誓戒”等连言现象之清理为中心第74-78页
        二 正体与摄体:“誓”与“征”的关系判定第78-80页
    第二节 誓体句式特征的文体学意义第80-89页
        一 《泰誓》的“真”与“伪”:誓体句式特征的定体价值第81-84页
        二 早期诗文关系初探:誓体句式特征的辨体意义第84-89页
结语第89-94页
参考文献第94-104页
附录: 版本流变的梳理与文献基础的勘定第104-124页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第124页

论文共12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民国赋学研究
下一篇:《鸳渚志馀雪窗谈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