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44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5-17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19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3 论题的界定和说明 | 第19-26页 |
1.3.1 地域与时间的界定 | 第19-20页 |
1.3.2 工业设计概念的界定 | 第20-24页 |
1.3.3 本文考察的重点领域 | 第24-25页 |
1.3.4 研究视角的界定 | 第25-26页 |
1.4 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 第26-36页 |
1.4.1 同类研究 | 第27-31页 |
1.4.2 相关研究 | 第31-36页 |
1.5 本文的史料来源 | 第36-39页 |
1.5.1 基本史料来源 | 第37-39页 |
1.5.2 相关史料来源 | 第39页 |
1.6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思路 | 第39-41页 |
1.6.1 研究内容 | 第39-40页 |
1.6.2 研究方法 | 第40-41页 |
1.7 研究的难点和创新点 | 第41-44页 |
1.7.1 研究的难点 | 第41-43页 |
1.7.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43-44页 |
第2章 中国近代工业设计发展概况及线索界定 | 第44-76页 |
2.1 中国近代工业设计发展的背景 | 第44-50页 |
2.1.1 中国近代工业发生的地域分布及演变 | 第44-46页 |
2.1.2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典型特征 | 第46-48页 |
2.1.3 中国近代社会消费方式和观念的转变 | 第48-50页 |
2.2 中国近代工业设计发展的特点 | 第50-59页 |
2.2.1 中国近代工业设计的失衡性发展 | 第51-54页 |
2.2.2 中国近代工业设计的依附性发展 | 第54-58页 |
2.2.3 中国近代工业和设计的被动性发展 | 第58-59页 |
2.3 中国近代工业设计发展的史学地位及阶段划分 | 第59-68页 |
2.3.1 中国近代工业设计史在中国设计史中的地位 | 第59-61页 |
2.3.2 中国近代工业设计发展的四个阶段及划分依据 | 第61-63页 |
2.3.3 中国近代工业设计四个阶段的发展特征 | 第63-68页 |
2.4 中国近代工业设计发展的线索及结构 | 第68-76页 |
2.4.1 工业设计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影响因素 | 第68-69页 |
2.4.2 中国近代工业设计发展的三条线索及结构关系 | 第69-71页 |
2.4.3 线索的定位及关键信息界定 | 第71-76页 |
第3章 主干线——技术进步线索下中国近代工业设计的发展 | 第76-122页 |
3.1 中国近代工业设计发展中的技术逻辑与技术力量 | 第76-89页 |
3.1.1 中国近代工业设计发展与技术进步的逻辑关系 | 第77-82页 |
3.1.2 影响中国工业设计发展的技术背景及技术形态 | 第82-86页 |
3.1.3 促进近代工业设计发展的两股技术力量 | 第86-89页 |
3.2 国家战略性工业技术进步下的产品研制和创新 | 第89-102页 |
3.2.1 制造、化学等技术进步下的枪炮研制 | 第90-94页 |
3.2.2 造船技术进步驱动下的现代轮船设计 | 第94-97页 |
3.2.3 技术进步下近代陆空交通工具的发展 | 第97-102页 |
3.3 民用工业技术进步驱动下的产品研制与创新 | 第102-111页 |
3.3.1 木材加工技术进步下家具设计 | 第102-104页 |
3.3.2 民营机器技术进步及产品设计 | 第104-108页 |
3.3.3 技术进步下纺织、服装的设计和创新 | 第108-111页 |
3.4 技术驱动下工业设计发展的关键问题 | 第111-122页 |
3.4.1 产品生产制造中的标准化 | 第111-117页 |
3.4.2 技术和创新人才需求的解决对策 | 第117-122页 |
第4章 辅助线——商业利权思想下中国近代工业设计的发展 | 第122-172页 |
4.1 中国近代工业设计发展的商业逻辑和行为层次 | 第123-135页 |
4.1.1 中国近代工业设计发展中的商业利权逻辑 | 第123-125页 |
4.1.2 中国近代的商业观念转变与商业环境 | 第125-129页 |
4.1.3 商业利权下中国近代工业设计发展的三个层次行为 | 第129-135页 |
4.2 政府行为——从博览会到国货运动 | 第135-145页 |
4.2.1 清末政府为推销国产商品举办的商业展会 | 第135-140页 |
4.2.2 民国时期政府主导的国货运动 | 第140-145页 |
4.3 商业利权下中国近代工业设计发展的企业行为 | 第145-160页 |
4.3.1 利权思想下国家战略性工业的改革 | 第145-146页 |
4.3.2 新产品的引入与本土化发展 | 第146-151页 |
4.3.3 企业产品开发与营销策略 | 第151-157页 |
4.3.4 中国近代民族品牌创立及其视觉化策略 | 第157-160页 |
4.4 商业利权下中国近代工业设计发展的中间组织行为 | 第160-167页 |
4.4.1 行会行为——中间组织的初始形态 | 第160-163页 |
4.4.2 同业公会——企业与市场间的桥梁 | 第163-165页 |
4.4.3 商会——政府和企业间的桥梁 | 第165-167页 |
4.5 商业利权下中国近代工业设计发展的产业政策 | 第167-172页 |
4.5.1 政府的设计创新激励机制 | 第167-169页 |
4.5.2 政府的产品商标制度 | 第169-172页 |
第5章 投影线——中国近代工业设计发展与人文启蒙的交织演进 | 第172-211页 |
5.1 中国近代工业设计发展人文线索的界定及两者关系 | 第172-181页 |
5.1.1 西方工业设计史中的人文思想视角 | 第172-174页 |
5.1.2 中国近代工业设计发展的思想启蒙和人文环境 | 第174-177页 |
5.1.3 中国近代工业设计发展与人文启蒙的相互促进 | 第177-181页 |
5.2 中国近代工业设计发展中人文思想的若干表征 | 第181-198页 |
5.2.1 理性思想启蒙与实用性产品设计 | 第181-183页 |
5.2.2 审美观念改变下设计形式的变迁 | 第183-187页 |
5.2.3 中西文化碰撞下产品风格的融合 | 第187-192页 |
5.2.4 艺术自由沁入设计之中 | 第192-196页 |
5.2.5 基于民族情感的传统符号再生 | 第196-198页 |
5.3 中国近代工业设计发展对近代人文启蒙的积极影响 | 第198-211页 |
5.3.1 工业产品创新实践促进理性思想启蒙 | 第199-201页 |
5.3.2 外来器物促进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形成 | 第201-205页 |
5.3.3 近代城市公共交通促进社会民主意识 | 第205-208页 |
5.3.4 设计物的传播和使用促进社会公平 | 第208-211页 |
第6章 余论 | 第211-229页 |
6.1 中国近代工业设计各线索的关键问题剖析 | 第212-220页 |
6.1.1 从引进、仿制到改良、创新——近代工业设计发展的基本路径 | 第212-214页 |
6.1.2 早期技术进步下产品研制和创新的局限 | 第214-217页 |
6.1.3 中国社会机制缺乏“再创造”的动力——以西方为参照 | 第217-220页 |
6.2 中国近代工业设计发展线索的互动 | 第220-226页 |
6.2.1 技术逻辑与商业逻辑在工业设计中的结合是一种必然 | 第220-223页 |
6.2.2 三条线索走向统一——亦或是一种思考 | 第223-226页 |
6.3 本文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226-2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29-245页 |
附录 | 第245-268页 |
致谢 | 第2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