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道路建筑材料论文

多孔沥青混合料细观结构及空隙衰变研究

致谢第3-4页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7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4页
        1.2.1 多孔沥青混合料宏观材料与性能研究第10-11页
        1.2.2 多孔沥青混合料细观结构研究第11-12页
        1.2.3 多孔沥青混合料空隙衰变研究第12-13页
        1.2.4 多孔沥青混合料空隙衰变离散元模拟研究第13-14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4-17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14-15页
        1.3.2 国内外研究存在的问题第15页
        1.3.3 技术路线第15-17页
第二章 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多孔沥青混合料细观空隙研究第17-29页
    2.1 数字图像处理及其特点第17-18页
        2.1.1 数字图像处理第17页
        2.1.2 数字图像处理的特点第17-18页
    2.2 二维数字图像获取第18-21页
        2.2.1 图像增强第19页
        2.2.2 图像分割第19-20页
        2.2.3 数学形态学图像处理第20-21页
    2.3 多孔沥青混合料空隙分布规律第21-26页
        2.3.1 试验材料与方案第21-22页
        2.3.2 细观空隙特征参数第22-23页
        2.3.3 孔径分布规律第23-24页
        2.3.4 分形特征第24-26页
    2.4 细观空隙特征的影响因素第26-28页
        2.4.1 空隙率第26-27页
        2.4.2 级配第27页
        2.4.3 公称最大粒径第27-28页
    2.5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三章 多孔沥青混合料三维虚拟试件第29-46页
    3.1 离散单元法与PFC3D简介第29-33页
        3.1.1 离散单元法第29-33页
        3.1.2 PFC3D简介第33页
    3.2 多孔沥青混合料三维虚拟试件生成第33-39页
        3.2.1 不规则形状集料的生成第33-35页
        3.2.2 沥青混合料三维离散元试件生成第35-39页
    3.3 离散元微观接触本构模型第39-41页
        3.3.1 各材料之间微观接触行为第39-40页
        3.3.2 线性接触刚度模型第40页
        3.3.3 接触粘结模型第40页
        3.3.4 Burger's粘弹性接触模型第40-41页
    3.4 各组成材料接触模型参数第41-44页
        3.4.1 沥青混合料宏观参数与微观参数的转化第41-43页
        3.4.2 沥青混合料微观参数的确定第43-44页
    3.5 本章小结第44-46页
第四章 多孔沥青混合料车辙试验模拟第46-58页
    4.1 虚拟车辙试验方法第46-48页
        4.1.1 边界条件第46-47页
        4.1.2 时温等效原理第47-48页
    4.2 车辙试验结果第48-51页
        4.2.1 车辙发展规律第48-50页
        4.2.2 室内车辙试验对比第50-51页
    4.3 虚拟车辙试验空隙分布规律第51-53页
        4.3.1 二维剖面空隙结构的获取第51-52页
        4.3.2 虚拟模型剖面空隙孔径分布第52-53页
    4.4 车辙试验内部位移分布第53-56页
        4.4.1 竖向位移分布第54-55页
        4.4.2 水平位移分布第55-56页
    4.5 本章小结第56-58页
第五章 多孔沥青混合料空隙衰变规律第58-69页
    5.1 环境温度与空隙衰变规律第58-63页
        5.1.1 不同温度加载模拟试验第58-62页
        5.1.2 空隙结构衰变规律第62-63页
    5.2 荷载大小与空隙结构衰变规律第63-65页
        5.2.1 不同荷载大小加载模拟试验第63-64页
        5.2.2 空隙结构衰变规律第64-65页
    5.3 荷载作用时间与空隙结构衰变规律第65-68页
        5.3.1 不同加载时间模拟试验第65-66页
        5.3.2 空隙结构衰变规律第66-68页
    5.4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9-71页
    6.1 主要研究结论第69-70页
    6.2 主要创新点第70页
    6.3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第70-7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面向时空群智感知任务的众包机制设计
下一篇:基于OpenFlow的SDN路由算法设计和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