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课题缘起 | 第9-10页 |
1.1.1 课题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核心概念 | 第10-11页 |
1.2.1 环境调控与性能化设计 | 第10页 |
1.2.2 空间调节 | 第10-11页 |
1.2.3 交互式表皮 | 第11页 |
1.3 相关理论与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1.3.1 环境调控与性能化设计 | 第11-15页 |
1.3.2 空间调节 | 第15-16页 |
1.3.3 交互式表皮 | 第16-18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8-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5 论文框架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建筑环境物理性能与交互式表皮相互作用内在机制研究 | 第20-47页 |
2.1 建筑环境的物理因子 | 第20-23页 |
2.1.1 操作温度 | 第20-21页 |
2.1.2 太阳辐射 | 第21-22页 |
2.1.3 相对湿度 | 第22页 |
2.1.4 空气流速 | 第22-23页 |
2.1.5 室内照度 | 第23页 |
2.2 建筑表皮的设计因子及其变量 | 第23-30页 |
2.2.1 可开启面积比(HWR) | 第25-26页 |
2.2.2 进出风口面积比(S) | 第26页 |
2.2.3 导风面方向角(θ) | 第26-27页 |
2.2.4 窗墙面积比(WWR) | 第27-28页 |
2.2.5 综合遮阳系数(S_W) | 第28-29页 |
2.2.6 热质量(Q) | 第29-30页 |
2.3 建筑环境物理因子与建筑表皮因子的聚类分析与完备性研究 | 第30-32页 |
2.4 建筑表皮与建筑环境相互作用和影响的机制研究 | 第32-46页 |
2.4.1 建筑表皮设计因子及其变量与风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 | 第32-37页 |
2.4.1.1 可开启面积比(HWR) | 第32-35页 |
2.4.1.2 进出风口面积比(S) | 第35-36页 |
2.4.1.3 导风面方向角(θ) | 第36-37页 |
2.4.2 建筑表皮设计因子及其变量与热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 | 第37-45页 |
2.4.2.1 窗墙面积比(WWR) | 第37-39页 |
2.4.2.2 综合遮阳系数(S_W) | 第39-42页 |
2.4.2.3 热质量(Q) | 第42-45页 |
2.4.3 建筑表皮设计因子及其变量与光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 | 第45-46页 |
2.4.3.1 窗墙面积比(WWR) | 第45-46页 |
2.4.3.2 综合遮阳系数(S_W) | 第4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三章 交互式表皮设计关键性技术 | 第47-79页 |
3.1 综合遮阳技术 | 第47-57页 |
3.1.1 空间式遮阳表皮 | 第48-50页 |
3.1.2 构件式遮阳表皮 | 第50-57页 |
3.1.2.1 固定式遮阳表皮 | 第50-55页 |
3.1.2.2 可调节遮阳表皮 | 第55-57页 |
3.2 动态热平衡围护技术 | 第57-62页 |
3.3 热缓冲介质技术 | 第62-68页 |
3.3.1 双层玻璃幕墙 | 第62-64页 |
3.3.2 热缓冲空间 | 第64-68页 |
3.4 导风开启技术 | 第68-71页 |
3.5 导光开启技术 | 第71-74页 |
3.5.1 直接导光 | 第71-73页 |
3.5.2 间接导光 | 第73-74页 |
3.6 立体绿化技术 | 第74-78页 |
3.6.1 层面绿化 | 第74-76页 |
3.6.2 垂直绿化 | 第76-78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四章 结语 | 第79-82页 |
4.1 研究结论 | 第79-81页 |
4.2 研究创新点 | 第81页 |
4.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