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4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23页 |
1.3.1 关于主观幸福感构成的研究 | 第14-15页 |
1.3.2 关于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15-18页 |
1.3.3 关于主观幸福感测量工具的研究 | 第18-19页 |
1.3.4 关于我国养老方式的研究 | 第19-22页 |
1.3.5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22-23页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23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24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6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25-27页 |
1.6.1 创新点 | 第25-26页 |
1.6.2 不足之处 | 第26-27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27-34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7-29页 |
2.1.1 主观幸福感 | 第27-28页 |
2.1.2 家庭养老 | 第28页 |
2.1.3 社区居家养老 | 第28-29页 |
2.1.4 机构养老 | 第29页 |
2.2 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29-31页 |
2.2.1 需求层次理论 | 第29-30页 |
2.2.2 目标理论 | 第30-31页 |
2.2.3 社会比较理论 | 第31页 |
2.3 主观幸福感理论模型 | 第31-33页 |
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养老方式现状分析 | 第34-40页 |
3.1 中国养老方式现状分析 | 第34-37页 |
3.1.1 中国养老方式发展现状 | 第34-35页 |
3.1.2 中国养老方式发展困境 | 第35-36页 |
3.1.3 中国养老方式发展趋势分析 | 第36-37页 |
3.2 邹平县养老方式现状分析 | 第37-38页 |
3.2.1 家庭养老为主 | 第37-38页 |
3.2.2 社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为辅 | 第38页 |
小结 | 第38-40页 |
第4章 邹平县不同养老方式下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实证研究 | 第40-61页 |
4.1 主观幸福感测量指标体系设计 | 第40-43页 |
4.1.1 变量选取 | 第40-41页 |
4.1.2 问卷设计 | 第41-42页 |
4.1.3 研究假设 | 第42-43页 |
4.2 样本数据的选取 | 第43-44页 |
4.3 调查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 第44-45页 |
4.3.1 调查问卷的信度 | 第44页 |
4.3.2 调查问卷的效度 | 第44-45页 |
4.4 邹平县不同养老方式下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基本状况 | 第45-48页 |
4.5 邹平县不同养老方式下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差异比较 | 第48-60页 |
4.5.1 基于性别的比较 | 第48-50页 |
4.5.2 基于年龄的比较 | 第50-52页 |
4.5.3 基于受教育程度的比较 | 第52-55页 |
4.5.4 基于婚姻状况的比较 | 第55-57页 |
4.5.5 基于经济来源的比较 | 第57-60页 |
小结 | 第60-61页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61-67页 |
5.1 研究结果与结论 | 第61-62页 |
5.2 政策建议 | 第62-67页 |
5.2.1 巩固和完善家庭养老 | 第62-63页 |
5.2.2 重视和发展社区居家养老 | 第63-64页 |
5.2.3 改革和发展机构养老 | 第64-66页 |
5.2.4 大力发展多元化养老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附录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