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1.2.1 信息服务业的内涵和统计划分 | 第12-13页 |
1.2.2 信息服务业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第13-17页 |
1.2.3 简评 | 第17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19-20页 |
1.4.1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9页 |
1.4.2 论文的不足 | 第19-20页 |
第2章 信息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理论基础 | 第20-27页 |
2.1 信息服务业内涵的界定 | 第20-21页 |
2.2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内涵的界定 | 第21-23页 |
2.2.1 产业结构合理化 | 第21-22页 |
2.2.2 产业结构高度化 | 第22页 |
2.2.3 产业结构高效化 | 第22-23页 |
2.3 信息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机制 | 第23-26页 |
2.3.1 优化供给结构 | 第23-24页 |
2.3.2 优化需求结构 | 第24-25页 |
2.3.3 促进产业融合与分化 | 第25页 |
2.3.4 优化贸易结构 | 第25-26页 |
2.3.5 政府产业政策的完善 | 第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信息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现状分析 | 第27-35页 |
3.1 我国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和特征 | 第27-31页 |
3.1.1 产出水平 | 第27-28页 |
3.1.2 投入规模 | 第28-31页 |
3.2 我国产业结构整体发展现状 | 第31-32页 |
3.3 我国信息服务业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互动现状 | 第32-3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4章 信息服务业发展水平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实证分析 | 第35-43页 |
4.1 实证分析方法介绍 | 第35-38页 |
4.1.1 状态空间模型 | 第35-36页 |
4.1.2 单位根及协整检验 | 第36-37页 |
4.1.3 格兰杰因果检验 | 第37-38页 |
4.2 信息服务业发展水平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动态影响 | 第38-42页 |
4.2.1 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 第38-39页 |
4.2.2 模型建立与估计 | 第39-40页 |
4.2.3 协整检验与因果检验 | 第40-4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5章 信息服务业发展水平影响因素识别的实证研究 | 第43-53页 |
5.1 信息服务业发展水平影响因素的理论假设与变量选择 | 第43-46页 |
5.1.1 理论假设 | 第43-44页 |
5.1.2 变量选择 | 第44-46页 |
5.2 空间计量方法介绍 | 第46-48页 |
5.2.1 空间权重矩阵 | 第46-47页 |
5.2.2 空间自相关性检验 | 第47页 |
5.2.3 面板数据空间计量模型 | 第47-48页 |
5.3 信息服务业发展水平影响因素识别的空间计量分析 | 第48-52页 |
5.3.1 空间自相关检验 | 第48-49页 |
5.3.2 计量模型设定 | 第49-50页 |
5.3.3 空间计量模型实证结果分析 | 第50-5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6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53-56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3-54页 |
6.2 对策建议 | 第54-56页 |
6.2.1 多途径提升产业人力资本素质 | 第54页 |
6.2.2 加大财政支出力度,制定积极的产业政策 | 第54-55页 |
6.2.3 提高整体创新与自主创新能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附录 | 第61-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