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绪论 | 第9-14页 | 
| 一、论题的提出及意义 | 第9-11页 | 
| 二、基本研究思路和框架 | 第11-12页 | 
|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2-14页 | 
| 第一章 毛晋的学养与其刻书事业 | 第14-45页 | 
| 第一节 毛晋的家庭环境和学术渊源 | 第14-20页 | 
| 第二节 毛晋的诗歌创作 | 第20-31页 | 
| 第三节 毛晋序跋的特点 | 第31-38页 | 
| 第四节 毛晋的刻书事业 | 第38-45页 | 
| 第二章 《六十种曲》的编选体例 | 第45-87页 | 
| 第一节 《六十种曲》的编刻背景 | 第45-56页 | 
| 第二节 《六十种曲》的编选思想 | 第56-60页 | 
| 第三节 《六十种曲》与《南宋群贤六十家小集》、《宋六十名家词》比较 | 第60-67页 | 
| 第四节 王实甫《西厢记》被选入的意义 | 第67-77页 | 
| 第五节 硕园改本《牡丹亭》被选入的意义 | 第77-87页 | 
| 第三章 《六十种曲》所收剧作版本辨析 | 第87-121页 | 
| 第一节 《千金记》选用底本考辨 | 第87-106页 | 
| 第二节 《寻亲记》版本考辨 | 第106-121页 | 
| 第四章 《六十种曲》“案头场上皆擅”的美学追求 | 第121-155页 | 
| 第一节 “绣刻演剧”的涵义 | 第121-137页 | 
| 第二节 《六十种曲》对“可演”和“可传”的兼顾 | 第137-149页 | 
| 第三节 汤显祖剧作的代表意义 | 第149-155页 | 
| 结语 | 第155-1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57-164页 | 
| 后记 | 第164-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