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23页 |
1.1 燃煤电厂区域的大气颗粒物 | 第10-14页 |
1.1.1 大气颗粒物的分类 | 第10-13页 |
1.1.2 燃煤电厂颗粒物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 大气中碘的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1.2.1 碘的化学循环理论 | 第14-16页 |
1.2.2 碘的来源及形态分布 | 第16-18页 |
1.2.3 燃煤碘排放对大气颗粒物形成的影响 | 第18页 |
1.3 碘的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1.3.1 样品预处理 | 第18-19页 |
1.3.2 碘的分析方法 | 第19-20页 |
1.4 研究方案 | 第20-23页 |
1.4.1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4.3 特色和创新点 | 第22-23页 |
第2章 研究区域和研究方法 | 第23-36页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3-24页 |
2.2 燃煤电厂采样点布设及样品采集 | 第24-31页 |
2.2.1 电厂概况 | 第24-25页 |
2.2.2 采样点布设 | 第25-27页 |
2.2.3 样品采集 | 第27-31页 |
2.3 颗粒物中碘分析方法 | 第31-34页 |
2.4 SO_2、NO_X、NH_3、VOC_S的测定方法 | 第34-35页 |
2.5 气象数据获取 | 第35-36页 |
第3章 燃煤区与非燃煤区大气颗粒物分布特征 | 第36-51页 |
3.1 TSP和PM_(2.5)质量浓度 | 第36-44页 |
3.1.1 新昌电厂TSP和PM_(2.5)质量浓度 | 第36-40页 |
3.1.2 黄金埠电厂TSP和PM_(2.5)质量浓度 | 第40-43页 |
3.1.3 红谷滩新区TSP和PM_(2.5)质量浓度 | 第43-44页 |
3.2 PM_(10)粒径分布特征 | 第44-49页 |
3.2.1 PM_(10)质量浓度粒径谱分布 | 第44-46页 |
3.2.2 PM_1各模态粒子粒径谱分布 | 第46-4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4章 燃煤区与非燃煤区大气中碘分布特征 | 第51-65页 |
4.1 燃煤区大气中碘的分布特征 | 第51-55页 |
4.1.1 新昌电厂大气中各形态碘的分布 | 第51-53页 |
4.1.2 黄金埠电厂大气中各形态碘的分布 | 第53-54页 |
4.1.3 非燃煤区大气中碘的分布特征 | 第54-55页 |
4.2 影响大气碘含量水平的因素分析 | 第55-58页 |
4.2.1 各形态碘之间的相关性 | 第55-56页 |
4.2.2 大气碘与大气SO_2、NO_x、NH_3和VOC_S之间的关系 | 第56-57页 |
4.2.3 碘含量与气象条件之间的关系 | 第57-58页 |
4.3 不同粒径颗粒物中碘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 第58-63页 |
4.3.1 燃煤区各形态碘与亚微米颗粒物之间的相关性 | 第58-59页 |
4.3.2 电厂不同粒径颗粒物中的碘含量分布 | 第59-60页 |
4.3.3 非燃煤区细颗粒物中的碘浓度分布特征 | 第60-6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9页 |
5.1 结论 | 第65-68页 |
5.2 展望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