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5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2.1 文献研究法 | 第13页 |
1.2.2 文本分析法 | 第13页 |
1.3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1.4 论文框架 | 第14页 |
1.5 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5-22页 |
2.1 信用的内涵 | 第15-17页 |
2.2 信用的特征 | 第17-19页 |
2.3 信用的形式 | 第19-21页 |
2.4 述评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基于《资本论》的信用相关概念释义 | 第22-32页 |
3.1 信用 | 第22-23页 |
3.2 信用货币 | 第23-25页 |
3.3 信用制度 | 第25-26页 |
3.4 生息资本 | 第26-28页 |
3.5 虚拟资本 | 第28页 |
3.6 信用衍生品 | 第28-30页 |
3.7 信用期限 | 第30-32页 |
第四章 马克思信用思想基本框架的构建 | 第32-45页 |
4.1 信用的起源与发展 | 第32-33页 |
4.2 信用的本质 | 第33-34页 |
4.3 信用的具体形式 | 第34-38页 |
4.3.1 商业信用 | 第34-36页 |
4.3.2 银行信用 | 第36-37页 |
4.3.3 国家信用 | 第37-38页 |
4.4 资本主义信用的作用 | 第38-43页 |
4.5 马克思信用思想的重要补充——信用拜物教 | 第43-45页 |
第五章 马克思信用思想的新发现——基于信用欺诈思想的非理性均衡模型 | 第45-56页 |
5.1 非理性均衡模型的理论基础——信用欺诈思想 | 第45-46页 |
5.2 基于信用欺诈思想的非理性均衡模型构建 | 第46-53页 |
5.2.1 信用欺诈思想影响前的资本主义生产 | 第46-48页 |
5.2.2 信用欺诈思想初步影响下的资本主义生产 | 第48-51页 |
5.2.3 信用欺诈深入影响下的资本主义生产 | 第51-53页 |
5.3 非理性均衡模型的重要结论 | 第53-56页 |
5.3.1 落入信用欺诈陷阱后的生产、消费难以自发停止扩张活动 | 第53页 |
5.3.2 银行制度放大了信用欺诈思想的负作用 | 第53-54页 |
5.3.3 非理性生产、消费的唯一结果就是非理性均衡 | 第54页 |
5.3.4 非理性均衡对现代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更为严重 | 第54-55页 |
5.3.5 宏观调控不是减少经济危机的长久之计 | 第55-56页 |
第六章 基于马克思信用思想提出的几点启示 | 第56-61页 |
6.1 合理利用信用衍生品是维护信用经济稳定的重要手段 | 第56-57页 |
6.2 科学认识信用欺诈思想是避免陷入信用陷阱的前提和基础 | 第57-59页 |
6.3 牢固树立科学的信用观是克服信用拜物教的主要方式 | 第59-61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61-63页 |
7.1 本文的主要观点 | 第61页 |
7.2 不足与展望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67-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