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2页 |
1.2.1 软弱围岩的定义 | 第8-9页 |
1.2.2 软弱围岩的力学特性 | 第9-10页 |
1.2.3 隧道围岩变形机制 | 第10页 |
1.2.4 软弱岩隧道支护作用理论 | 第10-11页 |
1.2.5 隧道工程中的时空效应 | 第11-12页 |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12-14页 |
2 围岩变形理论 | 第14-32页 |
2.1 弹塑性理论 | 第14-18页 |
2.1.1 卡斯特纳方程 | 第14-16页 |
2.1.2 鲁兵涅特方程 | 第16-17页 |
2.1.3 轴对称圆巷弹塑性位移 | 第17-18页 |
2.1.4 一般圆巷的弹塑性位移 | 第18页 |
2.2 岩石流变理论 | 第18-27页 |
2.2.1 岩石流变的概念 | 第18-19页 |
2.2.2 流变理论模型 | 第19-27页 |
2.3 隧道开挖后的围岩状态 | 第27-29页 |
2.3.1 分数阶Maxwell模型 | 第28-29页 |
2.3.2 Maxwell模型 | 第29页 |
2.3.3 Burgers模型 | 第29页 |
2.4 小结 | 第29-32页 |
3 围岩变形理论计算与数值模拟实例 | 第32-48页 |
3.1 隧道围岩计算参数的选取 | 第32-34页 |
3.2 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34-35页 |
3.3 计算结果及对比 | 第35-46页 |
3.3.1 各种模型计算结果 | 第35-43页 |
3.3.2 各计算结果间的对比 | 第43-46页 |
3.4 分数阶Maxwell模型非定常蠕变参数的引入 | 第46-47页 |
3.5 小结 | 第47-48页 |
4 锚索支护效应的探究 | 第48-70页 |
4.1 模型的建立及参数的选取 | 第48-49页 |
4.2 不同支护类型的支护效应对比 | 第49-59页 |
4.2.1 衬砌支护 | 第50-52页 |
4.2.2 锚杆支护 | 第52-56页 |
4.2.3 锚索支护 | 第56-59页 |
4.2.4 支护效果对比 | 第59页 |
4.3 锚索支护效应的敏感性分析 | 第59-64页 |
4.3.1 锚索长度 | 第59-60页 |
4.3.2 锚索预应力 | 第60-61页 |
4.3.3 锚索抗拉强度 | 第61-62页 |
4.3.4 锚索轴向间距 | 第62-63页 |
4.3.5 锚索环向间距 | 第63-64页 |
4.4 单洞连续开挖 | 第64-67页 |
4.5 小结 | 第67-70页 |
5 软岩隧道工程时空效应的研究 | 第70-84页 |
5.1 计算模型的建立与参数的设置 | 第70-72页 |
5.1.1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70-72页 |
5.1.2 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72页 |
5.2 计算总体思路和方案设计 | 第72-74页 |
5.3 计算结果的展示与分析 | 第74-78页 |
5.3.1 围岩开挖以及初期支护的施做时间对于围岩变形的影响 | 第74-76页 |
5.3.2 不同开挖方式对于围岩变形的影响 | 第76-77页 |
5.3.3 二次衬砌施做时间对于围岩变形的影响 | 第77-78页 |
5.4 支护结构设计优化 | 第78-81页 |
5.5 长期蠕变观察 | 第81-82页 |
5.6 小结 | 第82-84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4-86页 |
6.1 结论 | 第84-85页 |
6.2 展望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