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合金毛刺生成机理及尺寸规律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 1 绪论 | 第9-21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9页 |
| 1.2.1 毛刺分类及尺寸定义 | 第10-12页 |
| 1.2.2 毛刺形成机理 | 第12-15页 |
| 1.2.3 毛刺生成实验 | 第15-16页 |
| 1.2.4 毛刺尺寸预测 | 第16-17页 |
| 1.2.5 毛刺仿真模拟 | 第17-18页 |
| 1.2.6 去毛刺技术 | 第18-19页 |
| 1.3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9页 |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21页 |
| 2 毛刺及切削仿真理论 | 第21-35页 |
| 2.1 金属切削及切屑形成机理 | 第21-22页 |
| 2.2 金属切削力学模型 | 第22-24页 |
| 2.3 铣削加工切削层厚度模型 | 第24-26页 |
| 2.3.1 铣削车削瞬时切削层厚度比较 | 第24页 |
| 2.3.2 简化瞬时铣削层厚度模型 | 第24-25页 |
| 2.3.3 精确瞬时铣削层厚度模型 | 第25-26页 |
| 2.4 铣削出口毛刺尺寸模型 | 第26-28页 |
| 2.5 有限元仿真关键技术 | 第28-33页 |
| 2.5.1 毛刺模拟过程中材料的非线性 | 第28-29页 |
| 2.5.2 材料模型和材料本构模型 | 第29-32页 |
| 2.5.3 网格划分及网格重划分原则 | 第32-33页 |
| 2.6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 3 钛合金车削毛刺生成机理及尺寸规律仿真 | 第35-53页 |
| 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5-36页 |
| 3.2 车削毛刺尺寸定义 | 第36-37页 |
| 3.3 Ti6Al4V合金毛刺机理分析 | 第37-40页 |
| 3.4 切削力分析 | 第40-41页 |
| 3.5 温度场分析 | 第41-42页 |
| 3.6 切削参数及刀具几何对毛刺尺寸的影响 | 第42-51页 |
| 3.6.1 切削速度对毛刺尺寸的影响 | 第43-45页 |
| 3.6.2 背吃刀量对毛刺尺寸的影响 | 第45-46页 |
| 3.6.3 刀具前角对毛刺尺寸的影响 | 第46-49页 |
| 3.6.4 刃口半径对毛刺尺寸的影响 | 第49-51页 |
| 3.7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 4 钛合金铣削毛刺生成机理仿真 | 第53-63页 |
| 4.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3-54页 |
| 4.1.1 几何模型 | 第53-54页 |
| 4.1.2 网格划分和边界条件 | 第54页 |
| 4.2 铣削毛刺尺寸定义 | 第54-55页 |
| 4.3 铣削毛刺成形机理分析 | 第55-59页 |
| 4.3.1 铣削毛刺分类 | 第55页 |
| 4.3.2 进给方向毛刺形成机理 | 第55-57页 |
| 4.3.3 顶部侧边毛刺形成机理 | 第57页 |
| 4.3.4 出口侧边毛刺形成机理 | 第57-59页 |
| 4.3.5 底部毛刺形成机理 | 第59页 |
| 4.4 切削力分析 | 第59-60页 |
| 4.5 温度场分析 | 第60-61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 5 毛刺铣削实验及螺旋角对毛刺影响研究 | 第63-83页 |
| 5.1 铣削实验准备 | 第63-65页 |
| 5.1.1 实验参数设计 | 第63页 |
| 5.1.2 实验材料 | 第63-64页 |
| 5.1.3 实验设备及条件 | 第64-65页 |
| 5.1.4 毛刺尺寸测量方法 | 第65页 |
| 5.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65-74页 |
| 5.2.1 背吃刀量对毛刺尺寸的影响 | 第65-68页 |
| 5.2.2 主轴转速对毛刺尺寸的影响 | 第68-71页 |
| 5.2.3 进给速度对毛刺尺寸的影响 | 第71-74页 |
| 5.3 铣刀螺旋角对毛刺的影响分析 | 第74-81页 |
| 5.3.1 仿真模型验证 | 第74-76页 |
| 5.3.2 铣刀螺旋角对毛刺影响分析 | 第76-81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 6 总结与展望 | 第83-85页 |
| 6.1 总结 | 第83页 |
| 6.2 展望 | 第83-85页 |
| 致谢 | 第85-87页 |
| 参考文献 | 第87-93页 |
| 附录 | 第93页 |
|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题目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