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5页 |
|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24页 |
| ·国内模具的应用现状 | 第10-11页 |
| ·模具的复杂工况条件 | 第11-12页 |
| ·模具主要失效形式 | 第12-15页 |
| ·抗裂性能的重要性 | 第15-16页 |
| ·模具的表面强化技术 | 第16-17页 |
| ·模具堆焊的概念及其重要作用 | 第17-19页 |
| ·模具堆焊材料的抗裂性能 | 第19-24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24页 |
|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 第二章 试验方法 | 第25-30页 |
| ·刚性拘束抗裂性试验 | 第25-26页 |
| ·裂纹形貌观察 | 第26-27页 |
| ·堆焊金属合金元素分析 | 第27页 |
| ·堆焊金属重熔及快速冷却试验 | 第27-28页 |
| ·硬度试验 | 第28页 |
| ·拉伸试验 | 第28-29页 |
| ·冲击试验 | 第29页 |
| ·堆焊金属组织观察 | 第29页 |
| ·夹杂物形貌观察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525 和136 焊后裂纹敏感性对比研究 | 第30-49页 |
| ·刚性拘束抗裂性试验结果 | 第30页 |
| ·136 堆焊金属裂纹类型判断 | 第30-37页 |
| ·136 堆焊金属结晶裂纹形成原因 | 第37-47页 |
| ·136 和525 堆焊金属硫、磷、碳含量对比分析 | 第37-38页 |
| ·136 晶间液态薄膜合金元素含量分析 | 第38-39页 |
| ·氧对焊缝金属的影响 | 第39-40页 |
| ·136 堆焊金属中氧的来源 | 第40-43页 |
| ·堆焊金属重熔及快速冷却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43-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 第四章 525 和136 堆焊金属韧性差异及其原因 | 第49-64页 |
| ·堆焊金属硬度试验结果 | 第49页 |
| ·拉伸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9-52页 |
| ·冲击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52-55页 |
| ·525 和136 堆焊金属韧性存在差异的原因 | 第55-62页 |
| ·堆焊金属组织观察结果及分析 | 第55-57页 |
| ·夹杂物形貌观察结果及分析 | 第57-62页 |
|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