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铁基石墨烯修复草甘膦污染水体的性能机理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1章 绪论第13-29页
    1.1 草甘膦物化性质及在水-土环境中的行为第13-15页
    1.2 草甘膦的毒性毒理第15-17页
    1.3 草甘膦的检测技术进展第17-22页
        1.3.1 色谱与质谱联用法第17页
        1.3.2 离子色谱法第17页
        1.3.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第17-22页
    1.4 草甘膦的修复技术进展第22-25页
        1.4.1 生物法第22页
        1.4.2 膜分离法第22-23页
        1.4.3 吸附法第23-24页
        1.4.4 高级氧化法第24-25页
    1.5 石墨烯材料概述第25-27页
        1.5.1 石墨烯及其衍生物第25-26页
        1.5.2 石墨烯基改性材料在环境领域的应用第26-27页
    1.6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第27-29页
        1.6.1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7页
        1.6.2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主要技术路线第27-29页
第2章 材料和方法第29-37页
    2.1 实验材料第29-32页
        2.1.1 主要仪器第29-30页
        2.1.2 主要试剂第30页
        2.1.3 石墨烯基材料制备第30-32页
    2.2 实验方法第32-37页
        2.2.1 材料表征第32页
        2.2.2 草甘膦测试第32-33页
        2.2.3 磁性石墨烯静态吸附草甘膦的影响因素实验第33-34页
        2.2.4 石墨烯基铁氧化物动态吸附草甘膦的影响因素实验第34-35页
        2.2.5 三维石墨烯基材料活化过硫酸钠降解草甘膦的影响因素实验第35-37页
第3章 草甘膦污染水体的磁性石墨烯吸附性能及机理第37-51页
    3.1 吸附草甘膦前后的rGO-Fe_3O_4表征第37-41页
        3.1.1 SEM和EDS分析第37-38页
        3.1.2 FTIR分析第38-39页
        3.1.3 XPS光谱分析第39-41页
    3.2 影响磁性石墨烯静态吸附草甘膦的因素分析第41-44页
        3.2.1 初始浓度和反应温度第41-42页
        3.2.2 溶液pH第42-43页
        3.2.3 反应时间第43页
        3.2.4 离子强度与竞争离子第43-44页
    3.3 磁性石墨烯去除草甘膦的机理分析第44-50页
        3.3.1 吸附动力学模型第44-47页
        3.3.2 等温吸附模型第47-48页
        3.3.3 热力学参数第48-50页
        3.3.4 磁性石墨烯对草甘膦的吸附机理第50页
    3.4 结论第50-51页
第4章 石墨烯基铁氧化物对水体中草甘膦的动态吸附研究第51-61页
    4.1 rGO-Fe_3_O4-玻璃珠复合材料表征第51-54页
        4.1.1 SEM-EDS分析第51-52页
        4.1.2 XPS分析第52-54页
        4.1.3 全自动比表面及孔隙度分析仪第54页
    4.2 影响石墨烯基铁氧化物动态吸附草甘膦的因素分析第54-58页
        4.2.1 柱高第55-56页
        4.2.2 流速第56-57页
        4.2.3 草甘膦初始浓度第57页
        4.2.4 溶液pH第57-58页
    4.3 动态吸附模型分析第58-60页
    4.4 结论第60-61页
第5章 三维石墨烯基材料催化活化过硫酸钠降解草甘膦的性能机制第61-77页
    5.1 3 D-rGO及其复合材料表征第61-68页
        5.1.1 SEM分析第61-63页
        5.1.2 FTIR波谱分析第63页
        5.1.3 XPS波谱分析第63-66页
        5.1.4 全自动比表面及孔隙度分析仪第66-67页
        5.1.5 EPR分析第67-68页
    5.2 影响过硫酸钠氧化降解草甘膦的因素分析第68-75页
        5.2.1 不同Fe-C比例第68-69页
        5.2.2 溶液pH第69-71页
        5.2.3 Na_2S_2O_8投加量第71页
        5.2.4 共存离子第71-73页
        5.2.5 温度第73-74页
        5.2.6 重复性第74-75页
    5.3 结论第75-77页
第6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第77-79页
    6.1 结论第77-78页
    6.2 创新点第78页
    6.3 研究展望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86页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第86-87页
致谢第87-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包埋纳米零价铁修复地下水中硝酸盐氮及铬污染
下一篇:辽河口不同类型湿地土壤中汞的甲基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