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2.1 SCB火工品简介 | 第13页 |
1.2.2 SCB电磁防护器件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3 SCB电磁防护设计及集成设计概况 | 第16-18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2 SCB电路模型及电磁防护器件分析 | 第20-29页 |
2.1 SCB试验条件简介 | 第20-21页 |
2.2 SCB电路模型 | 第21-24页 |
2.2.1 SCB在电容放电条件下发火模拟 | 第21-23页 |
2.2.2 SCB在静电放电条件下静电作用模拟 | 第23-24页 |
2.3 SCB电磁防护器件原理分析 | 第24-28页 |
2.3.1 射频防护器件原理分析 | 第24-25页 |
2.3.2 静电防护器件原理分析 | 第25-26页 |
2.3.3 集成防护原理分析 | 第26-27页 |
2.3.4 承载电路器件 | 第27-28页 |
2.4 本章总结 | 第28-29页 |
3 分立防护器件对SCB的防护模拟 | 第29-48页 |
3.1 MOS管电阻混联结构对SCB的射频防护理论研究 | 第29-38页 |
3.1.1 MOS管电阻混联结构防护后SCB电容发火性能理论研究 | 第30-31页 |
3.1.2 MOS管电阻混联结构防护后SCB恒流发火性能理论研究 | 第31-33页 |
3.1.3 MOS管电阻混联结构防护后SCB静电安全性能理论研究 | 第33-36页 |
3.1.4 MOS管电阻混联结构防护后射频安全性能理论研究 | 第36-38页 |
3.1.5 本节总结 | 第38页 |
3.2 瞬态抑制二极管对SCB静电防护理论研究 | 第38-46页 |
3.2.1 二极管防护后SCB电容发火性能理论研究 | 第39-43页 |
3.2.2 二极管防护后SCB恒流发火性能理论研究 | 第43-44页 |
3.2.3 二极管防护后SCB静电安全性能理论研究 | 第44-46页 |
3.2.4 本节总结 | 第46页 |
3.3 本章总结 | 第46-48页 |
4 集成防护电路对SCB的防护模拟 | 第48-55页 |
4.1 集成防护电路防护后SCB电容发火性能理论研究 | 第48-50页 |
4.2 集成防护电路防护后SCB恒流发火性能理论研究 | 第50-51页 |
4.3 集成防护电路防护后SCB静电安全性能理论研究 | 第51-52页 |
4.4 集成防护电路防护后SCB射频安全性能理论研究 | 第52-53页 |
4.5 本章总结 | 第53-55页 |
5 集成防护电路设计测试和对SCB发火影响 | 第55-68页 |
5.1 集成防护电路在PCB上的设计 | 第55-57页 |
5.2 集成防护电路性能测试 | 第57-60页 |
5.2.1 集成防护电路电阻测试 | 第57页 |
5.2.2 集成防护电路电容放电特性测试 | 第57-58页 |
5.2.3 集成防护电路恒流长时间测试 | 第58-60页 |
5.2.4 本节小结 | 第60页 |
5.3 集成防护电路对SCB发火的影响 | 第60-67页 |
5.3.1 集成防护电路对SCB电容发火性能影响 | 第61-64页 |
5.3.2 集成防护电路对SCB恒流发火的性能影响 | 第64-67页 |
5.3.3 本节小结 | 第67页 |
5.4 本章总结 | 第67-68页 |
6 集成防护电路对SCB安全性能影响 | 第68-83页 |
6.1 集成防护电路防护后的SCB静电安全性能研究 | 第68-75页 |
6.1.1 静电放电试验设备 | 第68-69页 |
6.1.2 未防护的SCB火工品静电安全性能研究 | 第69-71页 |
6.1.3 集成电路防护后的SCB火工品静电安全性能研究 | 第71-73页 |
6.1.4 静电作用后SCB的电容发火性能影响 | 第73-74页 |
6.1.5 本节小结 | 第74-75页 |
6.2 集成防护电路防护后的SCB射频安全性能研究 | 第75-82页 |
6.2.1 未防护的SCB火工品恒流安全性能研究 | 第75-77页 |
6.2.2 集成电路防护后的SCB火工品恒流安全性能 | 第77-79页 |
6.2.3 集成防护电路(加装散热片)防护后的SCB火工品恒流安全性能 | 第79-80页 |
6.2.4 恒流安全性试验后SCB的电容发火性能影响 | 第80-81页 |
6.2.5 本节小结 | 第81-82页 |
6.3 本章总结 | 第82-83页 |
7 总结和展望 | 第83-85页 |
7.1 全文结论 | 第83-84页 |
7.2 论文的不足和后续工作展望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