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无机化学论文--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论文--第Ⅰ族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论文--铜副族(IB族金属元素)论文--铜Cu论文

铜纳米簇化学发光新体系的研究及其应用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9-15页
    1.1 化学发光法第9-10页
        1.1.1 化学发光法的发展现状第9-10页
        1.1.2 流动注射技术第10页
    1.2 铜纳米簇和银、铜配合物的基本特性及其合成方法第10-12页
        1.2.1 铜纳米簇的基本特性第10-11页
        1.2.2 银铜配合物的基本特性第11页
        1.2.3 铜纳米簇的制备第11-12页
    1.3 铜纳米簇和银、铜配合物的化学发光及其应用第12-13页
        1.3.1 铜纳米簇的化学发光及应用第12页
        1.3.2 银、铜配合物的化学发光及应用第12-13页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第13-15页
2 CuNCs的直接化学发光以及THP的测定第15-27页
    2.1 引言第15-16页
    2.2 实验部分第16-18页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16-17页
        2.2.2 CuNCs的制备第17页
        2.2.3 Ce(Ⅳ)-CuNCs体系的化学发光检测过程第17-18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18-26页
        2.3.1 CuNCs的表征第18-19页
        2.3.2 Ce(Ⅳ)-CuNCs体系的化学发光特性第19-20页
        2.3.3 实验条件的优化第20-21页
        2.3.4 化学发光系统检测THP的分析参数第21-22页
        2.3.5 干扰实验第22页
        2.3.6 样品分析第22-23页
        2.3.7 化学发光机理第23-26页
    2.4 本章小结第26-27页
3 CuNCs增敏DPA-FA化学发光法测定FA和NO_2~-第27-41页
    3.1 引言第27-28页
    3.2 实验部分第28-30页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28-29页
        3.2.2 DPA和CuNCs的制备第29页
        3.2.3 FA和NO_2~-的化学发光检测过程第29-30页
        3.2.4 实际样品处理第30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30-40页
        3.3.1 DPA和CuNCs的表征第30-31页
        3.3.2 DPA-FA-CuNCs体系的化学发光特性第31-32页
        3.3.3 实验条件的优化第32-33页
        3.3.4 化学发光系统检测FA和NO_2~–的分析参数第33-35页
        3.3.5 实际样品分析第35-37页
        3.3.6 化学发光机理第37-40页
    3.4 本章小结第40-41页
4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检测水样中的微量硫化物第41-51页
    4.1 引言第41页
    4.2 实验部分第41-43页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41-42页
        4.2.2 DPC的制备第42-43页
        4.2.3 S~(2-)的化学发光检测过程第43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43-50页
        4.3.1 测定S~(2–)的化学发光体系的选择第43-44页
        4.3.2 DPC-FA的化学发光特性第44页
        4.3.3 实验条件的优化第44-45页
        4.3.4 干扰的研究第45-47页
        4.3.5 化学发光系统检测S~(2-)的分析参数第47页
        4.3.6 实际样品分析第47-48页
        4.3.7 化学发光机理第48-50页
    4.4 本章小结第50-51页
5 结论第51-53页
参考文献第53-61页
在学期内的研究成果第61-63页
致谢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C++H2反应的含时波包动力学研究及S+OH反应势能面构建
下一篇:镍催化芳基卤化物与氨甲酰基硅烷的氨酰化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