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化学发光法 | 第9-10页 |
1.1.1 化学发光法的发展现状 | 第9-10页 |
1.1.2 流动注射技术 | 第10页 |
1.2 铜纳米簇和银、铜配合物的基本特性及其合成方法 | 第10-12页 |
1.2.1 铜纳米簇的基本特性 | 第10-11页 |
1.2.2 银铜配合物的基本特性 | 第11页 |
1.2.3 铜纳米簇的制备 | 第11-12页 |
1.3 铜纳米簇和银、铜配合物的化学发光及其应用 | 第12-13页 |
1.3.1 铜纳米簇的化学发光及应用 | 第12页 |
1.3.2 银、铜配合物的化学发光及应用 | 第12-13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13-15页 |
2 CuNCs的直接化学发光以及THP的测定 | 第15-27页 |
2.1 引言 | 第15-16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16-18页 |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16-17页 |
2.2.2 CuNCs的制备 | 第17页 |
2.2.3 Ce(Ⅳ)-CuNCs体系的化学发光检测过程 | 第17-18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18-26页 |
2.3.1 CuNCs的表征 | 第18-19页 |
2.3.2 Ce(Ⅳ)-CuNCs体系的化学发光特性 | 第19-20页 |
2.3.3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20-21页 |
2.3.4 化学发光系统检测THP的分析参数 | 第21-22页 |
2.3.5 干扰实验 | 第22页 |
2.3.6 样品分析 | 第22-23页 |
2.3.7 化学发光机理 | 第23-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3 CuNCs增敏DPA-FA化学发光法测定FA和NO_2~- | 第27-41页 |
3.1 引言 | 第27-28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28-30页 |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8-29页 |
3.2.2 DPA和CuNCs的制备 | 第29页 |
3.2.3 FA和NO_2~-的化学发光检测过程 | 第29-30页 |
3.2.4 实际样品处理 | 第3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0-40页 |
3.3.1 DPA和CuNCs的表征 | 第30-31页 |
3.3.2 DPA-FA-CuNCs体系的化学发光特性 | 第31-32页 |
3.3.3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32-33页 |
3.3.4 化学发光系统检测FA和NO_2~–的分析参数 | 第33-35页 |
3.3.5 实际样品分析 | 第35-37页 |
3.3.6 化学发光机理 | 第37-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4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检测水样中的微量硫化物 | 第41-51页 |
4.1 引言 | 第41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1-43页 |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41-42页 |
4.2.2 DPC的制备 | 第42-43页 |
4.2.3 S~(2-)的化学发光检测过程 | 第43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3-50页 |
4.3.1 测定S~(2–)的化学发光体系的选择 | 第43-44页 |
4.3.2 DPC-FA的化学发光特性 | 第44页 |
4.3.3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44-45页 |
4.3.4 干扰的研究 | 第45-47页 |
4.3.5 化学发光系统检测S~(2-)的分析参数 | 第47页 |
4.3.6 实际样品分析 | 第47-48页 |
4.3.7 化学发光机理 | 第48-5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5 结论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1页 |
在学期内的研究成果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