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研究背景 | 第8页 |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污泥厌氧发酵产酸的原理和主要微生物 | 第9-11页 |
·污泥厌氧发酵产酸的原理 | 第9-10页 |
·污泥厌氧发酵产酸的微生物 | 第10-11页 |
·污泥厌氧发酵产酸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 第11-14页 |
·污泥厌氧发酵产酸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目前污泥厌氧发酵产酸存在的问题 | 第12-13页 |
·两相耦合定向产乙酸工艺的提出和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两相耦合系统半连续发酵市政污泥产酸研究 | 第15-22页 |
·前言 | 第1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5-18页 |
·污泥的来源及性质 | 第15页 |
·种泥的驯化 | 第15-16页 |
·发酵试验装置 | 第16页 |
·实验方案及运行条件 | 第16页 |
·分析方法 | 第16-17页 |
·数据计算方法 | 第17-1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8-21页 |
·产氢产乙酸相中SCOD浓度变化情况 | 第18-19页 |
·产氢产乙酸相中乙酸及总VFA的变化 | 第19-20页 |
·VFAs的组份变化 | 第20-21页 |
·序批式发酵和半连续发酵耦合系统H相产乙酸的比较 | 第21页 |
·本章结论 | 第21-22页 |
第三章 污泥浓度对耦合系统半连续发酵产乙酸的影响 | 第22-29页 |
·前言 | 第2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2-23页 |
·污泥的来源及性质 | 第22页 |
·种泥的驯化 | 第22页 |
·发酵试验装置 | 第22页 |
·实验方案及运行条件 | 第22页 |
·分析方法 | 第22-2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3-28页 |
·污泥浓度条件下污泥的水解 | 第23-24页 |
·产氢产乙酸相中乙酸及总VFA产率及组成的变化 | 第24-26页 |
·污泥浓度对产氢产乙酸相产气的影响 | 第26页 |
·污泥浓度对同型产乙酸相定向产乙酸的影响 | 第26-27页 |
·不同污泥浓度条件下耦合系统乙酸产量比较 | 第27-28页 |
·本章结论 | 第28-29页 |
第四章 污泥停留时间对耦合系统半连续发酵产乙酸的影响 | 第29-36页 |
·前言 | 第2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9-30页 |
·污泥的来源及性质 | 第29页 |
·种泥的驯化 | 第29页 |
·发酵试验装置 | 第29页 |
·实验方案及运行条件 | 第29页 |
·分析方法 | 第29-3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0-34页 |
·污泥停留时间(SRT)对污泥的水解的影响 | 第30页 |
·SRT对产氢产乙酸相乙酸和总酸浓度的影响 | 第30-31页 |
·SRT对产氢产乙酸相VFAs组成及产量的影响 | 第31-32页 |
·SRT对A相产气的影响 | 第32-33页 |
·SRT对同型产乙酸相乙酸积累的影响 | 第33-34页 |
·本章结论 | 第34-36页 |
第五章 pH值和产甲烷抑制剂调控对耦合系统半连续发酵产乙酸的影响 | 第36-43页 |
·前言 | 第3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6-37页 |
·污泥的来源及性质 | 第36页 |
·种泥的驯化 | 第36页 |
·发酵试验装置 | 第36页 |
·实验方案及运行条件 | 第36-37页 |
·分析方法 | 第3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7-42页 |
·pH调控和添加BES对剩余污泥水解的影响 | 第37-38页 |
·pH调控和添加BES对A相乙酸产率及VFAs组成的影响 | 第38-40页 |
·不同pH和抑制剂条件对污泥产气的影响 | 第40-41页 |
·不同pH和抑制剂条件对H相乙酸积累的影响 | 第41页 |
·不同pH和抑制剂条件下耦合系统乙酸总产量的对比 | 第41-42页 |
·本章结论 | 第42-43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