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土壤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制备条件对秸秆生物炭理化性质和稳定性的影响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一章 前言第11-22页
    1.1 生物炭的概述第11页
        1.1.1 生物炭的起源第11页
        1.1.2 生物炭的定义第11页
    1.2 生物炭的制备第11-12页
    1.3 生物炭的理化性质及其影响因素第12-15页
        1.3.1 元素组成第12页
        1.3.2 微观结构特性第12-13页
        1.3.3 酸碱性第13-14页
        1.3.4 比表面积和孔隙结构第14页
        1.3.5 密度第14-15页
        1.3.6 机械强度第15页
    1.4 生物炭的稳定性第15-17页
        1.4.1 生物炭稳定性机理第15页
        1.4.2 生物炭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第15-16页
        1.4.3 生物炭在土壤中的稳定性第16-17页
        1.4.4 生物炭稳定性的估测方法第17页
    1.5 生物炭的应用第17-20页
        1.5.1 生物炭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第17-18页
        1.5.2 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第18页
        1.5.3 生物炭对作物的影响第18-19页
        1.5.4 生物炭在修复环境污染方面的应用第19页
        1.5.5 生物炭缓解温室效应第19-20页
    1.6 研究背景和内容第20-22页
        1.6.1 研究背景第20-21页
        1.6.2 研究内容第21-22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2-26页
    2.1 试验材料第22页
    2.2 试验方法第22-25页
        2.2.1 生物炭的制备第22页
        2.2.2 产率第22-23页
        2.2.3 灰分、挥发份和固定碳第23页
        2.2.4 pH值、电导率第23页
        2.2.5 元素组成分析第23-24页
        2.2.6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第24页
        2.2.7 比表面积、孔径及孔体积第24页
        2.2.8 电子显微结构观察第24页
        2.2.9 碳损失率第24-25页
        2.2.10 原材料秸秆的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第25页
        2.2.11 氧化后生物炭红外光谱分析第25页
    2.3 数据处理第25-26页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第26-50页
    3.1 制备条件对秸秆生物炭理化性质的影响第26-45页
        3.1.1 产率第26-27页
        3.1.2 灰分、挥发份和固定碳第27-29页
        3.1.3 pH值、电导率第29-31页
        3.1.4 元素组成分析第31-33页
        3.1.5 官能团组成分析第33-36页
        3.1.6 比表面积、孔径和孔体积第36-38页
        3.1.7 扫描电镜分析第38-45页
    3.2 制备条件对秸秆生物炭稳定性的影响第45-49页
        3.2.1 不同制备条件下秸秆生物炭稳定性比较第45-46页
        3.2.2 不同材料间生物炭稳定性差异第46页
        3.2.3 氧化前后两类秸秆生物炭FTIR对比图第46-49页
    3.3 生物炭理化指标与碳损失率相关性分析第49-50页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第50-54页
    4.1 制备条件对两类秸秆生物炭理化性质的影响第50-51页
        4.1.1 产率、灰分、挥发份和固定碳第50页
        4.1.2 pH和电导率第50页
        4.1.3 元素组成与官能团分析第50-51页
        4.1.4 微观物理结构第51页
    4.2 制备条件对秸秆生物炭稳定性的影响第51-53页
        4.2.1 不同制备条件下秸秆生物炭稳定性比较第51-52页
        4.2.2 不同材料间生物炭稳定性差异第52-53页
        4.2.3 生物炭理化指标与稳定性相关性分析第53页
    4.3 结论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61页
致谢第61-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研究
下一篇:秸秆炭化烟气两级净化装置设计及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