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论 | 第9-15页 |
0.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1页 |
0.2 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0.2.1 关于《文心雕龙》中“心”的研究成果 | 第11-12页 |
0.2.2 关于《文心雕龙》中“师心”及“文心”的研究成果 | 第12-15页 |
第1章 “师心”的内涵 | 第15-22页 |
1.1 《文心雕龙》中的“心” | 第15-17页 |
1.2 “师心”的内涵 | 第17-19页 |
1.3 “师心”高于“师圣” | 第19-22页 |
第2章 “师心”的时代背景和实现途径 | 第22-32页 |
2.1 “师心”的时代背景 | 第22-26页 |
2.1.1 天人关系的变化 | 第22-24页 |
2.1.2 佛教心性论的发展 | 第24-25页 |
2.1.3 文学自觉的发生 | 第25-26页 |
2.2 “师心”的实现路径 | 第26-32页 |
2.2.1 经典的基础性 | 第27-30页 |
2.2.2 创新的可能性 | 第30-32页 |
第3章 “师心”的具体表现 | 第32-37页 |
3.1 拟容取心——意象创造的方法 | 第32-34页 |
3.2 心哉美矣——审美思想的革新 | 第34-35页 |
3.3 师心独见——主体才性的高扬 | 第35-37页 |
第4章 “师心”的总体特征 | 第37-52页 |
4.1 结构上的潜隐性 | 第37-39页 |
4.2 功利目的下的诗性言说 | 第39-46页 |
4.2.1 创作中的功利目的 | 第39-42页 |
4.2.2 表达中的诗性言说 | 第42-46页 |
4.3 对个体生命的超越 | 第46-52页 |
第5章 “师心”的意义与局限 | 第52-65页 |
5.1 “师心”的意义 | 第52-62页 |
5.1.1 对“原道”的突破 | 第52-59页 |
5.1.2 对后世理论的启示 | 第59-62页 |
5.2 “师心”的局限 | 第62-65页 |
结语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按拼音字母顺序排列) | 第66-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