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自然科学总论论文--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论论文--自然科学史论文

发生学视角下的技术意向问题研究--以绿色技术的生态意向为例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引言第12-21页
    一、选题缘由第12-13页
    二、关于技术意向性问题的研究综述第13-17页
        (一)国外研究概况第13-15页
        (二)国内研究概况第15-17页
    三、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第17-19页
        (一)研究思路第17-18页
        (二)主要内容第18-19页
    四、拟解决问题与可能性创新第19-21页
        (一)拟解决问题第19-20页
        (二)可能性创新第20-21页
第一章 技术及其意向发生第21-57页
    一、技术与技术现象第21-37页
        (一)关于技术的不同认识第21-29页
        (二)现象与技术现象第29-37页
    二、意向性以及意向性问题的思想来源第37-43页
        (一)意向的涵义第37-40页
        (二)意向性问题的主要思想来源第40-43页
    三、技术发生的意向性解释第43-57页
        (一)重要前提:人对技术认知与技术发生的统一性第44-46页
        (二)技术存在的“三个世界”第46-52页
        (三)技术的发生:从“自然世界”到“技术世界”的过程第52-57页
第二章 现象学技术哲学中的意向性问题第57-83页
    一、技术意向及其与技术目的的联系第57-62页
        (一)现象学视角的技术意向第57-60页
        (二)对于“技术目的”的理解第60-61页
        (三)有用性:技术的目的与手段第61-62页
    二、存在者的技术意向第62-68页
        (一)工具的意向性:唐·伊德的“人-技术”关系第62-66页
        (二)技术人工物的意向性:维贝克的后技术现象学第66-67页
        (三)局限性分析第67-68页
    三、技术的意向性本质第68-83页
        (一)技术本质主义第69-72页
        (二)技术本质的重新界定第72-78页
        (三)技术的意向本质与技术存在的关系第78-83页
第三章 社会技术意向:广义的技术意向问题第83-111页
    一、技术意向的再界定第83-91页
        (一)技术意向的涵义第83-86页
        (二)技术意向的结构第86-88页
        (三)技术意向的一般特征第88-91页
    二、社会技术的意向性:对存在者技术意向的超越第91-106页
        (一)社会技术及其意向发生第91-97页
        (二)社会技术意向与自然技术意向的关联第97-100页
        (三)社会技术意向的理论功能第100-106页
    三、制度:社会技术集体意向的典型表现第106-111页
        (一)制度与社会技术的关系第106-107页
        (二)制度发生过程的意向性解释第107-109页
        (三)集体意向性与制度性事实的建构第109-111页
第四章 绿色技术与生态文明制度的技术意向分析第111-143页
    一、绿色技术及其生态意向第111-124页
        (一)绿色技术及其发展第111-118页
        (二)生态意向的内涵第118-120页
        (三)绿色技术的生态意向的表现第120-124页
    二、生态文明制度的技术意向分析第124-133页
        (一)生态文明制度的技术属性第124-126页
        (二)生态文明制度技术意向的形成第126-130页
        (三)生态文明制度的技术意向表现第130-133页
    三、绿色技术范式:绿色技术与生态文明制度的作用媒介第133-143页
        (一)技术范式与制度性事实第133-137页
        (二)绿色技术范式的涵义第137-139页
        (三)绿色技术范式与生态文明制度的互动机制第139-143页
第五章 技术意向性理论对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启示第143-150页
    一、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动力机制第143-144页
        (一)绿色自然技术与绿色社会技术的协同发展第143-144页
        (二)领导集体的生态意向与功能性赋予第144页
    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构成性规则第144-147页
        (一)“人-自然-社会”的三维集体生态意向第144-145页
        (二)技术生产力与集体意向的统一第145-146页
        (三)通过运行机制协调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第146-147页
    三、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实践第147-150页
        (一)生态文明制度与“四梁八柱”论第147-149页
        (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实践发展:从狭义到广义第149-150页
结论第150-153页
参考文献第153-158页
图表目录第158-159页
致谢第159页

论文共1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无线传感器网络中恶意节点检测技术研究
下一篇:非线性微分系统的非局域对称及相互作用解的符号计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