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略语 | 第11-12页 |
前言 | 第12-15页 |
研究现状、成果 | 第12-14页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14-15页 |
一、资料与方法 | 第15-22页 |
1.1 资料 | 第15页 |
1.2 仪器及试剂 | 第15-16页 |
1.2.1 主要试验仪器 | 第15-16页 |
1.2.2 主要试验药品 | 第16页 |
1.3 试验方法 | 第16-18页 |
1.3.1 手术方法 | 第16-17页 |
1.3.1.1 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术 | 第16-17页 |
1.3.1.2 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术 | 第17页 |
1.3.1.3 眼球摘除术 | 第17页 |
1.3.2 标本处理 | 第17-18页 |
1.3.2.1 光镜检查 | 第17-18页 |
1.3.2.2 电镜检查 | 第18页 |
1.3.3 全视网膜光凝术 | 第18页 |
1.4 观察指标 | 第18-21页 |
1.4.1 视力检查 | 第18-19页 |
1.4.2 眼压检查 | 第19页 |
1.4.3 裂隙灯观察 | 第19-20页 |
1.4.3.1 虹膜表面新生血管回退情况 | 第19-20页 |
1.4.3.2 滤过泡形态观察 | 第20页 |
1.4.4 抗青光眼药物数量 | 第20页 |
1.4.5 并发症观察及处理 | 第20页 |
1.4.6 手术疗效标准 | 第20页 |
1.4.7 组织病理学观察 | 第20-21页 |
1.4.7.1 HE染色观察 | 第20页 |
1.4.7.2 透射电镜观察 | 第20-21页 |
1.5 统计学分析 | 第21-22页 |
二、结果 | 第22-31页 |
2.1 行玻璃体腔注药术的NVG患者治疗前后患眼视力、眼压及抗青光眼药物数量的情况 | 第22-23页 |
2.2 裂隙灯观察 | 第23-25页 |
2.2.1 虹膜表面新生血管形态观察 | 第23-24页 |
2.2.2 滤过泡形态观察 | 第24-25页 |
2.3 手术成功率 | 第25-26页 |
2.4 术后并发症及处理 | 第26-27页 |
2.5 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 第27-31页 |
2.5.1 光镜结果 | 第27-29页 |
2.5.2 透射电镜结果 | 第29-31页 |
三、讨论 | 第31-40页 |
3.1 NVG产生机制及治疗现状 | 第31-32页 |
3.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 | 第32-34页 |
3.2.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性质及作用机制 | 第32-33页 |
3.2.2 常见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 | 第33-34页 |
3.2.3 新型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康柏西普 | 第34页 |
3.3 对NVG患者行联合治疗的必要性分析 | 第34-35页 |
3.4 组织病理学结果分析 | 第35-36页 |
3.5 临床试验结果分析 | 第36-38页 |
3.6 术中术后并发症产生原因及处理分析 | 第38-40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6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46-47页 |
综述 抗VEGF药物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 第47-57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致谢 | 第57-59页 |
个人简历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