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题目来源,选题依据及目的意义 | 第9页 |
1.2 致密油储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9-11页 |
1.2.1 致密储层的概念 | 第9-10页 |
1.2.2 致密储层分类 | 第10页 |
1.2.3 致密储层的主控因素 | 第10页 |
1.2.4 我国致密储层勘探开发现状 | 第10-11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4 研究思路、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1页 |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1-13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3-16页 |
2.1 地质概况 | 第13页 |
2.2 地层划分 | 第13-14页 |
2.3 构造背景 | 第14-15页 |
2.4 油气勘探开发现状 | 第15-16页 |
第3章 条湖组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16-36页 |
3.1 浅成侵入岩-火山熔岩类 | 第16-23页 |
3.1.1 玄武岩 | 第18-19页 |
3.1.2 安山岩 | 第19-20页 |
3.1.3 流纹岩和英安岩 | 第20-21页 |
3.1.4 粗玄岩 | 第21-22页 |
3.1.5 辉绿岩 | 第22-23页 |
3.2 火山碎屑岩 | 第23-27页 |
3.2.1 火山角砾岩 | 第23页 |
3.2.2 凝灰岩 | 第23-27页 |
3.3 沉积岩类 | 第27-29页 |
3.3.1 碎屑岩类 | 第27-28页 |
3.3.2 碳酸盐岩类 | 第28-29页 |
3.4 混积岩类 | 第29-31页 |
3.4.1 沉凝灰岩 | 第29页 |
3.4.2 凝灰质砂岩 | 第29-30页 |
3.4.3 凝灰质熔岩 | 第30-31页 |
3.5 岩性分布特征 | 第31-36页 |
第4章 储层储集空间及物性特征 | 第36-54页 |
4.1 储层孔隙类型划分 | 第36-41页 |
4.1.1 原生孔 | 第36页 |
4.1.2 次生孔 | 第36-39页 |
4.1.3 裂缝 | 第39-41页 |
4.2 不同岩性的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 | 第41-51页 |
4.2.1 凝灰岩储层的储集空间及特征 | 第42-46页 |
4.2.2 沉凝灰岩储层的储集空间及特征 | 第46-49页 |
4.2.3 玄武岩储层的储集空间及特征 | 第49-51页 |
4.3 储层物性特征 | 第51-54页 |
第5章 储层成岩作用 | 第54-64页 |
5.1 储层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 | 第54-60页 |
5.1.1 建设性成岩作用 | 第54-57页 |
5.1.2 破坏性成岩作用 | 第57-59页 |
5.1.3 建设-破坏共存型成岩作用 | 第59-60页 |
5.2 不同岩性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 | 第60-64页 |
5.2.1 成岩阶段划分 | 第60-61页 |
5.2.2 凝灰岩储层的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 | 第61-62页 |
5.2.3 玄武岩储层的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 | 第62-64页 |
第6章 致密储层成因机理 | 第64-71页 |
6.1 沉积条件对致密储层的影响 | 第64-68页 |
6.1.1 沉积环境是影响储层物性的最基本因素 | 第64-65页 |
6.1.2 岩石组分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 第65-68页 |
6.2 成岩作用对致密储层的影响 | 第68-71页 |
6.2.1 火山喷发控制原生孔缝的形成与发育 | 第68页 |
6.2.2 溶蚀作用和脱玻化作用是储集空间形成的关键 | 第68-70页 |
6.2.3 构造运动控制裂缝发育 | 第70-71页 |
第7章 结论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