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8-10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8-9页 |
二、研究目的 | 第9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9页 |
四、操作性定义 | 第9-10页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第10-20页 |
一、新生儿疼痛概述 | 第10-12页 |
(一) 新生儿疼痛的概念 | 第10页 |
(二) 新生儿疼痛的分类 | 第10-11页 |
(三) 新生儿疼痛感觉的特点 | 第11页 |
(四) 疼痛对新生儿的影响 | 第11-12页 |
二、新生儿疼痛的评估 | 第12-15页 |
(一) 一维性评估工具 | 第12-13页 |
(二) 多维性评估工具 | 第13-15页 |
三、新生儿操作性疼痛 | 第15-16页 |
(一) 新生儿操作性疼痛的概念 | 第15页 |
(二) 新生儿操作性疼痛的来源 | 第15页 |
(三) 国内外新生儿操作性疼痛的现状研究 | 第15-16页 |
四、新生儿操作性疼痛的影响因素 | 第16-20页 |
(一) 操作性疼痛发生频次的影响因素 | 第16-18页 |
(二) 操作性疼痛程度的影响因素 | 第18-20页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第20-25页 |
一、研究类型 | 第20页 |
二、研究对象 | 第20-21页 |
(一) 研究总体和样本 | 第20页 |
(二) 样本的选择 | 第20页 |
(三) 样本量的确定 | 第20页 |
(四) 抽样方法 | 第20-21页 |
三、研究指标和测量工具 | 第21-22页 |
(一)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及疾病状况 | 第21页 |
(二) 研究对象操作性疼痛发生状况 | 第21-22页 |
四、资料收集的方法 | 第22-23页 |
(一) 资料收集前的准备 | 第22页 |
(二) 收集资料的步骤 | 第22-23页 |
五、资料分析方法 | 第23页 |
(一) 统计描述 | 第23页 |
(二) 统计分析 | 第23页 |
六、质量控制 | 第23-24页 |
七、伦理原则 | 第24-25页 |
第四章 结果 | 第25-48页 |
一、患儿一般资料和疾病情况 | 第25-26页 |
二、住院期间患儿操作性疼痛发生情况 | 第26-32页 |
(一) 患儿操作性疼痛发生情况 | 第26-29页 |
(二) 患儿不同分组情况操作性疼痛发生频次比较 | 第29-31页 |
(三) 27项致痛性操作持续时间、患儿体位及睡眠情况 | 第31-32页 |
三、患儿操作性疼痛程度情况 | 第32-39页 |
(一) 27项操作疼痛程度情况 | 第32-34页 |
(二) 患儿不同分组情况操作性疼痛程度的比较 | 第34-39页 |
四、患儿住院期间操作性疼痛发生频次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9-41页 |
(一) 患儿住院期间操作性疼痛发生频次单因素分析结果 | 第39-40页 |
(二) 患儿住院期间操作性疼痛发生频次多因素分析结果 | 第40-41页 |
五、患儿住院期间操作性疼痛程度影响因素分析 | 第41-48页 |
(一) 患儿住院期间操作性疼痛程度单因素分析结果 | 第41-45页 |
(二) 患儿住院期间操作性疼痛程度多因素分析结果 | 第45-48页 |
第五章 讨论 | 第48-56页 |
一、患儿一般资料和疾病情况 | 第48页 |
二、住院期间患儿操作性疼痛发生情况 | 第48-50页 |
(一) 患儿操作性疼痛发生情况 | 第48-50页 |
(二) 患儿不同分组情况操作性疼痛发生频次比较 | 第50页 |
三、住院期间患儿操作性疼痛程度情况 | 第50-52页 |
(一) 患儿操作性疼痛程度情况 | 第50-51页 |
(二) 患儿不同分组情况操作性疼痛程度情况比较 | 第51-52页 |
四、患儿操作性疼痛发生情况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52-56页 |
(一) 操作性疼痛发生频次的影响因素 | 第52-53页 |
(二) 操作性疼痛程度的影响因素 | 第53-5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6-57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56页 |
二、研究特色及意义 | 第56页 |
三、局限性 | 第56页 |
四、对今后研究的建议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附录 | 第62-68页 |
附件一: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及疾病状况调查表 | 第62-63页 |
附件二: 患儿住院期间接受致痛性操作情况调查表 | 第63-66页 |
附件三: 新生儿疼痛量表(Neonatal Infant Pain Scale,NIPS) | 第66-67页 |
附件四: 知情同意书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