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26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6-18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18-2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9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9-21页 |
1.3 研究目的与方法 | 第21-22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21-2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1.4 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 第22-24页 |
1.5 创新点与不足 | 第24-26页 |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26-39页 |
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26-31页 |
2.1.1 中产阶级的相关文献综述 | 第26-29页 |
2.1.2 技术进步偏向性与劳动收入份额的相关文献综述 | 第29-31页 |
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31-37页 |
2.2.1 中等收入群体的相关文献综述 | 第31-35页 |
2.2.2 技术进步偏向性与劳动收入份额的相关文献综述 | 第35-37页 |
2.3 文献综述简评 | 第37-39页 |
第3章 技术偏向性劳动收入份额影响中等收入群体的理论分析 | 第39-55页 |
3.1 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与识别标准 | 第39-43页 |
3.1.1 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 | 第39-40页 |
3.1.2 中等收入群体的识别标准 | 第40-41页 |
3.1.3 中等收入群体的经济社会影响 | 第41-43页 |
3.2 理论模型的设定 | 第43-47页 |
3.2.1 模型的基本假设 | 第43-45页 |
3.2.2 技术进步偏向性的设定 | 第45-47页 |
3.3 理论模型的构建 | 第47-54页 |
3.3.1 技术偏向性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出 | 第47-50页 |
3.3.2 技术偏向性劳动收入份额影响中等收入群体的理论分析 | 第50-5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4章 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测算 | 第55-83页 |
4.1 收入分布的估计方法与特征分析 | 第55-68页 |
4.1.1 收入分布的估计方法 | 第55-57页 |
4.1.2 收入分布的统计特征分析 | 第57-68页 |
4.2 中国居民收入分布的非参数估计 | 第68-74页 |
4.2.1 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分布的非参数估计 | 第68-71页 |
4.2.2 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分布的非参数估计 | 第71-74页 |
4.3 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设定与测算 | 第74-81页 |
4.3.1 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设定 | 第74-75页 |
4.3.2 中国城镇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测算 | 第75-79页 |
4.3.3 中国农村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测算 | 第79-8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5章 技术偏向劳动收入份额与中等收入群体的现状分析 | 第83-105页 |
5.1 技术偏向性劳动收入份额的现状分析 | 第83-91页 |
5.1.1 技术进步偏向性指标的测算与现状 | 第83-88页 |
5.1.2 技术偏向性劳动收入份额的现状分析 | 第88-91页 |
5.2 中等收入群体的现状分析 | 第91-103页 |
5.2.1 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与变动趋势 | 第91-95页 |
5.2.2 中等收入群体的受教育水平 | 第95-97页 |
5.2.3 中等收入群体的职业分布 | 第97-100页 |
5.2.4 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状况 | 第100-103页 |
5.2.5 中等收入群体的主观认同性 | 第10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03-105页 |
第6章 技术偏向性劳动收入份额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实证分析 | 第105-125页 |
6.1 简单多元模型的实证分析 | 第105-111页 |
6.1.1 简单多元模型的构建 | 第105页 |
6.1.2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 第105-108页 |
6.1.3 实证分析结果 | 第108-111页 |
6.2 静态面板模型的实证分析 | 第111-120页 |
6.2.1 静态面板模型的设定与数据说明 | 第111-112页 |
6.2.2 技术偏向性劳动收入份额对城镇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实证分析 | 第112-115页 |
6.2.3 技术偏向性劳动收入份额对城镇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地区性分析 | 第115-118页 |
6.2.4 技术偏向性劳动收入份额对城镇低收入群体比重的实证分析 | 第118-120页 |
6.3 动态面板模型的实证分析 | 第120-123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23-125页 |
第7章 技术偏向性劳动收入份额的成因分析 | 第125-137页 |
7.1 技术进步模式引起技术偏向性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 | 第125-131页 |
7.1.1 技术进步的模式及其关系 | 第125-127页 |
7.1.2 技术进步模式与技术偏向性劳动收入份额的关系分析 | 第127-129页 |
7.1.3 技术进步模式对技术偏向性劳动收入份额的实证分析 | 第129-131页 |
7.2 技术进步模式对中等收入群体的影响分析 | 第131-136页 |
7.2.1 技术进步模式对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影响分析 | 第131-133页 |
7.2.2 技术进步模式对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影响分析 | 第133-136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136-137页 |
第8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137-150页 |
8.1 研究结论 | 第137-138页 |
8.2 政策建议 | 第138-150页 |
8.2.1 加快技术创新以推动技术进步偏向于劳动 | 第139-141页 |
8.2.2 缩小收入差距以构建“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 | 第141-145页 |
8.2.3 继续推行市场化改革和结构性改革 | 第145-147页 |
8.2.4 提高教育水平尤其是高等教育水平 | 第147-150页 |
参考文献 | 第150-165页 |
致谢 | 第165-16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166-1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