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工艺美术论文--中国工艺美术论文--民间工艺美术论文--木偶、皮影、假面具、脸谱、人形工艺美术论文

苏皖边界胥河流域“跳五猖”傩面设计艺术特征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3页
    1.1 研究的缘起第9页
    1.2 研究现状第9-10页
    1.3 研究方法第10-11页
    1.4 研究的难度第11页
    1.5 研究的意义第11-13页
        1.5.1 剖析苏皖胥河流域的传统文化基因第11-12页
        1.5.2 探索苏皖胥河流域的民俗艺术内涵第12页
        1.5.3 找寻苏皖胥河流域的文化发展道路第12-13页
第二章 傩文化的历史演变及胥河流域“跳五猖”的发生与变迁第13-22页
    2.1 傩文化的发生与嬗变第13-15页
        2.1.1 史前到夏商周——古傩雏形第13-14页
        2.1.2 秦至五代十国——世俗化的萌芽第14页
        2.1.3 宋至清——世俗化的成熟第14-15页
    2.2 与傩文化相适应的傩面风格的演变第15-17页
    2.3 苏皖胥河流域傩文化的产生与发展第17-19页
        2.3.1 作为历史的遗存第17-18页
        2.3.2 作为生活的反映第18页
        2.3.3 作为传统的载体第18-19页
    2.4 胥河流域“跳五猖”特色分析第19-22页
        2.4.1 “跳五猖”的主神缘起第19页
        2.4.2 “跳五猖”的流程特征第19-21页
        2.4.3 “跳五猖”的发展现状第21-22页
第三章 “跳五猖”傩面的制作与使用第22-31页
    3.1 “跳五猖”傩面的类别第22-26页
        3.1.1 结构特征——脸壳、套头、抬剎第22-23页
        3.1.2 身份特征——主神与附神第23-24页
        3.1.3 脾性特征——凶神、善神、喜乐神第24-26页
    3.2 “跳五猖”傩面的制作特征第26-29页
        3.2.1 “跳五猖”傩面的面部制作第26-27页
        3.2.2 “跳五猖”傩面的盔的制作第27-29页
        3.2.3 “跳五猖”抬剎的制作第29页
    3.3 “跳五猖”傩面的使用场域特征第29-31页
        3.3.1 动态的驱灾降福傩舞特征第29-30页
        3.3.2 静态的日常供奉特征第30-31页
第四章 “跳五猖”傩面的设计艺术特征第31-41页
    4.1 “跳五猖”傩面的外部形态特征第31-36页
        4.1.1 外部轮廓——写实、夸张与象征性的结合第31-32页
        4.1.2 实用性与装饰性相结合的结构组合第32-33页
        4.1.3 具象与抽象交叉重叠的装饰图案第33-36页
    4.2 “跳五猖”傩面的色彩表现特征第36-41页
        4.2.1 与文化内涵联系的象征性第36-38页
        4.2.2 与文化相联系的社会性第38-39页
        4.2.3 与视觉感知联系的实用性第39-41页
第五章 傩与傩面的保护与发展第41-46页
    5.1 区域性的活态保存——傩仪、傩俗的延续第41-43页
    5.2 与多种类艺术形式相结合的创新——融入百姓生活第43-44页
    5.3 与旅游经济相结合——变“活化石”为“活资本”第44-46页
参考文献第46-47页
致谢第47-48页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48-49页
    一、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48页
    二、在校期间获奖情况第48-49页
附录第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元代道教壁画的文人性--以永乐宫纯阳殿壁画为例
下一篇:湘西苗族刺绣元素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