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7页 |
摘要 | 第7-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14页 |
1.1 三叶木通的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1.1.1 三叶木通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8-9页 |
1.1.2 三叶木通营养及药用价值研究 | 第9-10页 |
1.1.3 三叶木通的栽培及开发利用 | 第10-11页 |
1.2 诱变育种 | 第11-14页 |
1.2.1 诱变育种的基本原理 | 第11页 |
1.2.2 诱变育种的意义 | 第11-12页 |
1.2.3 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第二章 野生三叶木通种子生物学特性 | 第14-20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4-15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14页 |
2.1.2 试验仪器 | 第14-15页 |
2.1.3 试验方法 | 第15页 |
2.1.4 数据处理 | 第15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15-19页 |
2.2.1 种子千粒重测定 | 第15-16页 |
2.2.2 种子长、宽、高、重量的测定 | 第16-17页 |
2.2.3 不同种子处理的发芽、发霉、腐坏、萌动结果 | 第17-19页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19-20页 |
第三章 野生三叶木通果实品质特性 | 第20-31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1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20页 |
3.1.2 试验设备 | 第20页 |
3.1.3 测定指标及测定方法 | 第20-21页 |
3.1.4 数据处理 | 第21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1-30页 |
3.2.1 三种类型三叶木通形态指标测定结果与分析 | 第21-27页 |
3.2.2 三种类型三叶木通内在品质指标分析 | 第27-30页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30-31页 |
第四章 野生三叶木通多倍体诱变研究 | 第31-38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2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31页 |
4.1.2 试验设备 | 第31页 |
4.1.3 试验方法 | 第31-32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2-37页 |
4.2.1 诱变后三叶木通幼苗生长情况 | 第32-33页 |
4.2.2 两种类型三叶木通物候观察记录 | 第33页 |
4.2.3 两种类型三叶木通叶绿素含量测定 | 第33-34页 |
4.2.4 两种不同类型三叶木通光合特性比较 | 第34-37页 |
4.3 结论与讨论 | 第37-38页 |
第五章 河南三叶木通种质资源野外调查研究 | 第38-43页 |
5.1 调查路线 | 第39页 |
5.2 调查方法与内容 | 第39页 |
5.2.1 调查方法 | 第39页 |
5.2.2 调查内容 | 第39页 |
5.2.3 工具准备 | 第39页 |
5.3 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39-41页 |
5.3.1 调查地野生三叶木通种质资源生境信息 | 第39-41页 |
5.3.2 野生三叶木通资源信息 | 第41页 |
5.4 河南野生三叶木通现状 | 第41-43页 |
5.4.1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1-42页 |
5.4.2 解决对策 | 第42-43页 |
第六章 小结与展望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9页 |
ABSTRACT | 第49-50页 |
附表 | 第5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