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7页 |
摘要 | 第7-8页 |
1.绪论 | 第8-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1 中国园林发展现状 | 第8-9页 |
1.1.2 中国现代园林发展的基石 | 第9页 |
1.1.3 中国传统园林复兴的趋势 | 第9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9-10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0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1.6 论文创新点 | 第12-13页 |
2.文献综述 | 第13-22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3-15页 |
2.1.1 中国传统园林 | 第13页 |
2.1.2 空间 | 第13-14页 |
2.1.3 空间形态 | 第14页 |
2.1.4 位置经营 | 第14-15页 |
2.1.5 视觉范式 | 第15页 |
2.1.6 偏倚视景(vedutaperangolo) | 第15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5-17页 |
2.2.1 类型学 | 第15页 |
2.2.2 中国传统园林相关理论 | 第15-16页 |
2.2.3 视知觉理论 | 第16页 |
2.2.4 成角透视、多点透视原理 | 第16-17页 |
2.3 相关研究成果 | 第17-22页 |
2.3.1 古代研究文献 | 第17-18页 |
2.3.2 近现代文献 | 第18-19页 |
2.3.3 近期研究 | 第19-20页 |
2.3.4 国外相关研究 | 第20-22页 |
3.偏倚视景的“涵义” | 第22-29页 |
3.1 偏倚视景的起源 | 第22-23页 |
3.2 偏倚视景的发展 | 第23-26页 |
3.2.1 “偏倚视景”在建筑设计上的应用 | 第23-24页 |
3.2.2 “偏倚视景”在园林中的应用 | 第24-26页 |
3.2.3 偏倚视景在城市规划方面的应用 | 第26页 |
3.3 偏倚视景定义 | 第26-28页 |
3.3.1 偏倚视景形成机制 | 第26-27页 |
3.3.2 偏倚视景定义 | 第27-28页 |
3.4 小结 | 第28-29页 |
4.中国传统园林偏倚视景现象研究 | 第29-39页 |
4.1 偏倚视景与中国传统园林景观设计理念的对比 | 第29页 |
4.2 中西方释义的对比辨析 | 第29-37页 |
4.2.1 庭院深深深几许 | 第29-32页 |
4.2.2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第32-34页 |
4.2.3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 第34-37页 |
4.2.4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 | 第37页 |
4.3 童儁园林“三境界”与偏倚视景 | 第37-38页 |
4.4 小结 | 第38-39页 |
5.传统园林偏倚视景设计的表现 | 第39-61页 |
5.1 建筑的偏移 | 第39-47页 |
5.2 山石的偏倚 | 第47-50页 |
5.3 水的偏移 | 第50-53页 |
5.4 植物的偏移 | 第53-57页 |
5.5 路径的偏移 | 第57-60页 |
5.6 小结 | 第60-61页 |
6.结论与思考 | 第61-63页 |
6.1 结论 | 第61-62页 |
6.1.1 中国传统园林中存在偏倚视景现象 | 第61页 |
6.1.2 中国传统园林的先进性 | 第61页 |
6.1.3 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理论与西方设计理论不谋而合 | 第61页 |
6.1.4 中国传统园林设计方法的转译 | 第61-62页 |
6.2 思考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ABSTRACT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