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3 相关概念阐述 | 第13-14页 |
1.3.1 制度性生态空间 | 第13-14页 |
1.3.2 土地利用冲突 | 第14页 |
1.4 研究综述 | 第14-19页 |
1.4.1 土地利用冲突的表现 | 第14-15页 |
1.4.2 土地利用冲突的类型 | 第15-16页 |
1.4.3 土地利用冲突的形成原因 | 第16-17页 |
1.4.4 土地利用冲突的管理机制 | 第17-18页 |
1.4.5 研究述评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19-25页 |
2.1 研究区域 | 第19-20页 |
2.1.1 区域概况 | 第19页 |
2.1.2 数据来源 | 第19-20页 |
2.2 研究理论 | 第20-21页 |
2.2.1 社会网络 | 第20-21页 |
2.2.2 利益相关者 | 第21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21-24页 |
2.3.1 文献研究 | 第21页 |
2.3.2 实地调查 | 第21-22页 |
2.3.3 问卷调查 | 第22页 |
2.3.4 深度访谈 | 第22-23页 |
2.3.5 空间分析方法 | 第23-24页 |
2.4 研究框架 | 第24-25页 |
第三章 济南市南部山区土地利用冲突演化 | 第25-36页 |
3.1 土地利用空间演变 | 第25-31页 |
3.1.1 土地利用变化态势分析 | 第25-27页 |
3.1.2 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分析 | 第27-29页 |
3.1.3 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分析 | 第29-31页 |
3.2 土地利用冲突政策演变 | 第31-34页 |
3.2.1 关注生态涵养功能(1997年之前) | 第31页 |
3.2.2 颁布相关管理条例(1997-2003年) | 第31-32页 |
3.2.3 编制相关专项规划(2003-2006年) | 第32-33页 |
3.2.4 设置专门管理机构(2006-2016年) | 第33页 |
3.2.5 多种管控手段并存(2016年以来) | 第33-34页 |
3.3 小结 | 第34-36页 |
第四章 济南市南部山区土地利用冲突网络分析 | 第36-48页 |
4.1 利益相关者网络构成 | 第36-38页 |
4.1.1 核心利益相关者 | 第36-37页 |
4.1.2 次级利益相关者 | 第37-38页 |
4.1.3 外围利益相关者 | 第38页 |
4.2 土地利用冲突中利益相关者博弈关系 | 第38-43页 |
4.2.1 冲突潜在阶段(2000年之前) | 第39-40页 |
4.2.2 冲突意图阶段(2000-2006年) | 第40-41页 |
4.2.3 冲突行为阶段(2007-2016年) | 第41-42页 |
4.2.4 冲突结构阶段(2016年至今) | 第42-43页 |
4.3 土地利用冲突的社会网络分析 | 第43-46页 |
4.3.1 网络密度分析 | 第43-45页 |
4.3.2 网络中心度分析 | 第45-46页 |
4.4 小结 | 第46-48页 |
第五章 济南市南部山区土地利用冲突形成机制分析 | 第48-65页 |
5.1 门牙村土地利用冲突形成机制 | 第48-54页 |
5.1.1 村庄基本概况 | 第48-49页 |
5.1.2 发展历程 | 第49-50页 |
5.1.3 利益相关者构成 | 第50-51页 |
5.1.4 利益相关者的博弈关系 | 第51-54页 |
5.2 艾家村土地利用冲突形成机制 | 第54-59页 |
5.2.1 村庄基本概况 | 第54-55页 |
5.2.2 发展历程 | 第55-56页 |
5.2.3 利益相关者构成 | 第56-57页 |
5.2.4 利益相关者的博弈关系 | 第57-59页 |
5.3 杨而村土地利用冲突形成机制 | 第59-63页 |
5.3.1 村庄基本概况 | 第59页 |
5.3.2 发展历程 | 第59-61页 |
5.3.3 利益相关者构成 | 第61-62页 |
5.3.4 利益相关者的博弈关系 | 第62-63页 |
5.4 总结 | 第63-6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5-67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65-66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附录 | 第70-76页 |
后记 | 第76-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