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社会与环境论文--环境与发展论文

绿色发展视域下中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政治经济学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1 导言第14-24页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4-17页
        1.1.1 研究背景第14-16页
        1.1.2 研究意义第16-17页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第17-19页
        1.2.1 研究目标第17-18页
        1.2.2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第19-22页
        1.3.1 研究思路第19页
        1.3.2 研究内容第19-22页
    1.4 创新点第22-24页
2 相关文献综述第24-34页
    2.1 绿色发展理论的研究进展第24-25页
    2.2 中国农村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研究第25-27页
    2.3 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研究第27-29页
    2.4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研究第29-32页
    2.5 简要述评第32-34页
3 绿色发展视域下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第34-46页
    3.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论述*第34-37页
        3.1.1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生态环境思想第34-36页
        3.1.2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城乡关系理论第36-37页
    3.2 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论述第37-40页
        3.2.1 外部性理论的解释第37-38页
        3.2.2 科斯定理的解释第38-39页
        3.2.3 庇古税的解决方案第39-40页
    3.3 绿色发展视域下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的构建*第40-46页
        3.3.1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核心:利益格局第41-42页
        3.3.2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行为选择第42-43页
        3.3.3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保障:制度安排第43页
        3.3.4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导向:激励机制第43-46页
4 绿色发展视域下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利益格局分析第46-60页
    4.1 农村自我破坏和污染的利益格局分析第46-53页
        4.1.1 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的竞争第47-49页
        4.1.2 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冲突第49-51页
        4.1.3 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分化第51-53页
    4.2 城市对农村环境掠夺的利益格局分析第53-60页
        4.2.1 区域利益与全局利益的矛盾第53-55页
        4.2.2 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的交换第55-56页
        4.2.3 城市利益对乡村利益的侵占第56-60页
5 绿色发展视域下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行为选择分析第60-72页
    5.1 政府的行为选择分析第60-63页
        5.1.1 上下级政府的利益分化造成环境不公第60-61页
        5.1.2 横向的府际竞争加剧了农村污染第61-62页
        5.1.3 地方政府管理不当导致了发展异化第62-63页
    5.2 企业的行为选择分析第63-67页
        5.2.1 企业对利润的盲目追逐引致生产异化第64页
        5.2.2 企业生产基地的转移和扩张污染农村第64-66页
        5.2.3 乡镇企业实现了污染的隐形转移第66-67页
    5.3 家庭的行为选择分析第67-72页
        5.3.1 城乡家庭对物质消费的无限追求致使消费异化第67-68页
        5.3.2 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环境需求造成污染转移第68-69页
        5.3.3 农户的消费能力和要素出逃加剧农村环境污染第69-72页
6 绿色发展视域下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制度安排分析第72-90页
    6.1 制度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第72-75页
        6.1.1 正式制度对经济主体行为的硬约束第72-73页
        6.1.2 非正式制度对经济主体行为的软约束第73-74页
        6.1.3 实施机制是制度绩效得以发挥的关键第74-75页
    6.2 中国农村生态环境制度供给的历史演变第75-86页
        6.2.1 中国农村生态环境制度的开始起步阶段(1978—1999)第76-78页
        6.2.2 中国农村生态环境制度的快速发展阶段(1999-2012)第78-84页
        6.2.3 中国农村生态环境制度的全面推进阶段(2012至今)第84-86页
    6.3 中国农村现行的生态环境制度供给分析第86-90页
        6.3.1 正式制度供给分析第86-87页
        6.3.2 非正式制度供给分析第87-88页
        6.3.3 制度实施机制分析第88-90页
7 绿色发展视域下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激励机制分析第90-102页
    7.1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中的政府激励机制分析第90-94页
        7.1.1 政府激励的目标:促进平衡发展和充分发展第90-91页
        7.1.2 政府激励的手段:经济激励和政治激励第91-93页
        7.1.3 政府激励过程中的问题分析第93-94页
    7.2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中的企业激励机制分析第94-98页
        7.2.1 企业激励的目标: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第95-96页
        7.2.2 企业激励的手段:技术支持和经济激励第96-97页
        7.2.3 企业激励过程的问题分析第97-98页
    7.3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中的家庭激励机制分析第98-102页
        7.3.1 家庭激励的目标:满足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第98-99页
        7.3.2 家庭激励的手段:积极参与和主动监督第99-100页
        7.3.3 家庭激励过程中的问题分析第100-102页
8 绿色发展视域下农村自我污染的实证研究*第102-114页
    8.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第103-105页
    8.2 数据选择和模型设定第105-108页
        8.2.1 数据选择第105-107页
        8.2.2 计量模型的构建第107-108页
    8.3 实证结果及解释第108-113页
        8.3.1 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第108-109页
        8.3.2 面板数据协整检验第109页
        8.3.3 基准回归分析第109-110页
        8.3.4 稳健性检验第110-113页
    8.4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第113-114页
9 绿色发展视域下城乡污染转移的实证研究第114-128页
    9.1 理论机理与研究假说第115-117页
    9.2 数据选择和模型设定第117-120页
        9.2.1 数据选择和指标说明第117-119页
        9.2.2 计量模型的构建第119-120页
    9.3 实证结果及解释第120-125页
        9.3.1 数据的单位根检验第120页
        9.3.2 面板数据协整检验第120-121页
        9.3.3 基准模型回归第121-122页
        9.3.4 稳健性检验第122-125页
    9.4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第125-128页
10 绿色发展视域下改善中国农村生态环境的政策建议第128-134页
    10.1 整合利益关系,城乡协作推进农村绿色发展第128-129页
    10.2 规范主体行为,减少污染总量限制污染转移第129-130页
    10.3 完善制度安排,保障农村经济实现绿色转型第130-131页
    10.4 优化激励机制,城乡共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第131-134页
结论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第134-138页
    研究结论第134-136页
    本文不足与进一步研究方向第136-138页
参考文献第138-15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52-154页
致谢第154-155页

论文共1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图像的农作物病害识别关键算法研究
下一篇:新时代中国特色绿色发展的经济机理、效率评价与路径选择研究